《微博自传》——田埂足迹(连载之二)
(2011-04-20 08:24:58)
标签:
杂谈 |
《家境》
虽说父亲是一文员,有一定微薄的薪水,但维持一家5口实是困难,无奈之下,将二姐送了善琏农村油车湾的一户农家。
再加上父亲因逃难时受了风寒,患上了肺病,常常求医看病,生活甚是艰难,母亲除了理家管口以外,还要帮助别人缝纫衣服,以贴补家用。
1953年,父亲终因肺病不治而逝,留下了寡母与我们3个子女,整个家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父训》
虽然我5岁就失去父亲,如今记不起父亲临终前与我说过什么,但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弥留人间时对我说过:“永平,你总归是我唯一的儿子,希望你今后要争气,为人处世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60多年过去了,这条“父训”始终在耳畔回旋,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近50年里,虽然也常常违心地做些“锦上添花”之事,但也常常以“雪中送炭”来勉励自己。
幸亏隔壁的阿有嫂冲出家门,趴在帮岸上用手夹着我的脚趾救了我。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吃了好几口浑浊的河水。有人说幸亏衣服穿得多没沉下去,有人说是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我。
大姐长我10岁,5岁失父的我,除了妈妈含辛茹苦抚养我以外,大姐也给了我养育之恩。
为了帮衬家里及抚养我与二姐,大姐15岁就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工商联打杂工,倒痰盂、搞卫生什么都做,16岁就开始到嘉善去寻找工作,把挣的钱全部寄回家。二姐虽然长我2岁,但也十分懂事和勤快,在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尤其是为了这个家庭,初中毕业后,二姐放弃了学校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辍学回家。
父亲逝后,家庭贫困到母亲常常向邻居借1元钱甚至几角度日,邻居常常对母亲讲,要把孩子抚养大,你靠做针线活养家糊口是不行的,还是找个人帮帮你爸,大概在3年后,继父走进我家。继父是当地有名的厨师,新市人,起先在善琏南栅大桥下面的酱园前摆熟食摊,酱鸡、酱鸭、爆鱼、猪头肉等10多种,尤其是他做的鱼丸、宴球那真叫好吃。后来被含山饮服商店聘请到含山饭店当主厨。
即便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生活,也是好景不长,镇上说父亲原工作单位“工商联”系伪政府所属,因此父亲属于有一般“伪职”,将土改分给我家的一楼一底厢房予以收回,并命令限时搬迁。
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孤立无援的孤儿寡母,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另外寻找房屋搬家,在邻居的介绍下,全家搬到了善琏镇一个叫“西面头”的一幢破房子里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