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自传》——田埂足迹
(2011-04-14 09:01:10)
标签:
杂谈 |
《微博自传》——田埂足迹
邻居阿友嫂跑着过来,帮助烧水接生:“邵师母,是个男孩……”我,老田埂,本应该过了年才来到人世间的我提前降临了。
我降临的这片土地,系吴兴县善琏镇北小桥,如今称湖州市,是湖笔的发祥地,如今有了“中国笔都”之称。
在镇北一幢朝南三开间的砖木结构瓦房内,因家道贫寒故只居住在东厢房的一楼一底,这也是“土改”分得,一架木楼梯在屏门后面,幸亏朝东有一对铁皮包裹的东门,大家称它东墙门,3步石阶而下,一条小河蜿蜒而过,水质清澈,童年,就在这里度过。
已经有了3个女儿的父母,第4胎能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当然高兴,然,面对连年战争不断的动荡社会,身为工商联一般文员、家道贫寒的父亲,更多的是期盼战争结束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父亲给我取名“永平”,意寓着永远和平。永平,这个我幼时的小名,也是新中国的象征。
我老家是浙江金华人,居住在一条叫将军路的地方。父亲邵振华有一哥一姐。母亲系乌镇西栅白果树桥旁边的吴家人。婚后,父亲到上海光华搪瓷厂工作,母亲随行。日本人侵略中国时,父亲带了已经怀了我大姐的母亲逃离上海,投奔已经嫁至湖州市双林镇的姑妈,后又到善琏定居。父亲凭着初中的文化,在善琏已算是知识分子了,在当地工商联找到文职。
在善琏,父亲的初中文化可以算得上“秀才”了,再加上性格刚烈,四乡八里的乡邻乡亲都喜欢与之交朋友,写个信、商量点事情总要找他,尤其是遇到一些为难事,都要请他帮忙。因此,父亲是善琏镇上公认的“邵先生”。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名被“绑票”的乡亲去“谈判”,自己差点送了命,后来在善琏传为美谈。
母亲出身的吴家,虽然算不上书香门第,但在乌镇西栅也算是中等人家,如今西栅昭明书院前面的民宿(吴家厅),仍旧保存着原来的模样,也是母亲的娘家。
在善琏,母亲可称得上是知书达理之贤妻良母式人物,一个人抚养着我的3个姐姐和我,还要打理着所有家务。最难能可贵的是,母亲有一手精巧的手工缝纫技术,家人所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善琏镇上所有人都称母亲“邵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