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铅画照”到“数码像”
(2008-12-25 17:22:57)
标签:
30年铅画照照相机傻瓜机数码艳照杂谈 |
从“铅画照”到“数码像”
田埂说事(402)似梦非幻30年——不同的两张遗像
前不久,应博友邀请,充当了光影365圈的管理员,每天需要为朋友们好的作品和照片,予以加精和推荐,虽然不能全部仔细浏览,但是看到许多照片确实是精美无比,真的让人叹为观之。
于是,我就想到这些光芒四射和绚丽多彩照片,早在30年以前是绝对没有如此效果的,不由得想到前不久,在朋友老张家,看到墙上的——
老张的老岳父于20年前作古,当时是我帮助他到街上一名画铅画照的老人那里,用一寸的小照片放大成24寸的大照片,而画照人所采用是历代传下来的“九宫格”绘画手法,就是把小照片分成九格再描绘,用做其老岳父的遗像。但是,即便画师画术再高超,还是有点失真的黑白画照。
而旁边的一幅,是其岳母去年去世,而采用的方法是把数码照片到冲印部予以放大,非但不失真,而且是一幅光彩夺人的彩色照,这两幅照片悬挂在墙上,宛如是两个不同时代作古的人,孰不知,这两张照片就是一对老夫妻。
在30年前,家庭拥有照相机的比例是十分的低,以我的估计,可能只是在1%还不到。当时正值年轻的我,确实蛮喜欢拍照,当然,不是像今天人们所喜欢的摄影艺术。所以,每当朋友从湖洲回家探亲,总是要他借照相机回来,于是,就在河边、桥头等,拍上它一卷胶片。我记得当时的照相机有120和135的,分别可以拍24张和36张,而且卷片也是手工的,所以,有时我们故意每张少卷一点,留到到最后可以多拍一张到两张。
而当时的照相机伸出镜头时,有一个伸缩暗箱连着镜头,记得由于使用时间长了,我们借的照相机暗箱已经破了,所以拍出的照片常常有漏光的感觉,于是,我们就用橡皮胶把暗箱的破洞粘上再拍。
到后来,中国出了一款海鸥120的,而且是方镜头的,利用一扇两块铁皮可以翻动的翻板,分别可以拍摄16张方照和24张长方型照片,最让人感到羡慕的是,这照相机对景和取景,可以不放到眼前,直接捧在手里就可以了。
随着生活的逐步好转,在80年代末,照相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是许多老百姓表示,买个照相机一咬牙就能够成功,关键是购买胶片太贵了,于是,有许多人都是在逢年过节、外出旅游时,才买上一、两卷胶片,全甲人才拍上几卷。
在90年代,一种来自国外的“傻瓜照相机”进入中国,而且其功能是越来越齐全,但是它也是以胶片机为主,我记得1999年到2001年期间,在为乌镇古镇保护时拍摄的资料照片时,包括为许多中央领导人到乌镇时的留影,我不知道用掉了多少卷胶片。
说实在的,这个数码照相机的问世,确实是开创了照相界的新纪元。它除了功能齐全,不需要胶片、照相效果好、容量大等功能和特点以外,我感到最大的好处在于当场观看,感到不好就可以马上删除。
正因为有了这些完美的功能,所以近几年爱好摄影的人是越来越多,他们从照相机这服务于人类业余生活的娱乐工具,演变成陶冶情操、追求艺术、打造生活乐趣和积累文化知识的另外一个境界。这不,我们今天网络上的精美图片,就是这数码的功勋。
当然,世界上的事物并没有十全十美的,就是这数码照相机,有许多人把它当成了挣不义之财的工具,什么狗仔队的“隐私照”、“隐密照”,美女个人写真集的“泄密照”和“春光照”,在打开了一扇扇风情万种的“艳照门”,以及连专家都傻眼"虎照门”的同时,甚至出现了色情女的“裸露照”、“挑逗照”等,甚至把女人最珍贵的东西和人生最隐密的“美事”统统亮了出来。有许多先让你看个够,再看你有多少定力,如果你没这个定力绑定自己,那就得掏钱,反正有钱就能够让你爽个够…… 真是前世作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