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210)姓公与姓私并不重要——关键是人的素质
今天外出开会,去时单位派车送去,回来时分别乘坐了公交车,所见所闻耐人寻味:
私车(完全是个人的、单打独斗的):一路上见有人招手就停,管它是在路中央、还是在红绿灯口;而且在车站前后叫囔着:“到某某地,上车马上就开”,结果有的人在车上等了30多分钟还未开;而且到目的地后,说是车站不让停车,就把乘客抛在了离车站500多米的地方扬长而去。
联营车(是那些个体车结合成一个联合体):在短短的10多公里路,上来了两拨“路检”人员查票,目的就是一个,怕售票员与驾驶员“勾结”偷盗票款。
公车(政府部门的公营车):刚刚关上车门,车站还没启动,有乘客敲车窗,要求开门乘车,结果驾驶员理都不理,启动车辆而去。有人质疑:你这样做不太妥当,应该开门让人上车。但是驾驶员的回答说:公司有规定,为了安全,车门关上证明车已启动,不能上客,出了事你负责?一名乘客坐过了头一站路,哪怕喊破嗓门,就是不停车,一直到了下一站,才让乘客下车走回去。
由此便让人想到,现在有的城市把城市公交车的经营权,重新收购归公营,说是城市公交车私营弊端太多,特别是许多持有《老年证》、可以免费乘坐城市公交车的老年人反响特大,因为有的驾驶员一看到手持《老年证》、或者是老年人候车,如果没有其他乘客,他立即一脚油门疾驶而去,谁愿意搭乘这些“不付钱”的老人;而每当有学校放学、放假的时间段,许多车辆随心所欲地改变原来规定的路线,车辆全部涌向学校门口装载学生,使原线路车站等车的群众,等上1个多小时,也没见公交车驶来。然而,变成了公营后,又变成了服务态度生硬;不管情况多特殊,非到站才开门;遇到午饭时间则随意停车吃饭,让乘客在车上等待;不管乘客站满了整个车厢,不到时就不开车等。
看来,要真正解决或者缓解某些社会矛盾。但靠“私”与“公”的演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把这些社会上所出现的问题,用这些简单的“演变”方法处理,势必成为一个个“烫山芋”,所以我认为,姓公与姓私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