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灾区、教育、杂谈 |
田埂说事(197)打开校门——让灾区孩子早日接受正规教育
从昨天开始,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已经向全国的学校发出呼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指挥部联系,适当接纳灾区的孩子求学。
也是从昨天开始,桐乡已经接纳了2名来自灾区的孩子读书,看来,打开了学校之门,突破地域之界,让灾区孩子得到正规而且是规范的教育和求学环境,确实已是迫在眉睫了。
1、校舍难题:整个灾区的学校基本上全部震垮了,没有倒下的学校也成了危房,而且余震不断,谁也不敢让孩子走进这样的学校读书。
2、师资难题:有不少老师的地震中殇身,一时也不可能调集这么许多老师前来支教。况且调动老师目前还有一个余震威胁和生活安置问题。
3、教材难题:不要看教材是个小问题,没有教育器材怎么教学,在抗震救灾的紧急关头,收集和购买教材看来只能滞后一些,但是现在的教育有许多是需要电化教育,什么教育器材都没有,拿什么来教,弄的不好,反而误人子弟。
4、环境难题:大家知道,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复习环境,而像现在几个年级的学生拢在一间教室学习,我们称之谓“复式班”,怎么能学得进、学得好。
5、吃饭难题:孩子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而现在的非常时期他们可以一起吃盒饭或者方便面,但是总不能长此以往下去,他们的健康该怎么办?
6、教区难题:现在暂时把孩子们拢在每一个安置点,进行教育,其实这都是权宜之计,今后总要按照几个自然村设置一所学校,再分年级、班级等,但是,如此的山路和这样险情不断的现状,怎么能让孩子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7、孤儿难题:丧失了亲人,没家长的孩子怎么办,他们的生活起居,吃饭穿衣谁来顾问。
8、辅导难题:大家知道,有许多孩子读书,其家长是下了不少功夫,最大的莫过于放学回家后的作业辅导、甚至要家长督促等,但是如今没有亲人或者缺少亲人的孩子,他们的回家作业谁来关心。
9、课外难题:我们这里的孩子放学后,都有家长陪同,参加一些兴趣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但是灾区什么都没有了,孩子们能有什么兴趣活动和素质提升?
10、亲情难题:大家知道,大概在4年级以下的孩子,基本上都由家长到学校门口迎接,他们牵着手愉快回家,或者星期天一起逛公园、吃肯德基,享受着浓浓的亲情母爱,但是,灾区失去亲人的孩子们,面对冷清的家,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他们能够长期地承受下去吗?他们的心理变化健康成长吗?
因此,我认为让孩子们走出地震灾区,去往另外一个土地,让好心人带养他们,确实是个办法,至少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暂时清闲和放松读书的地方,让他们逐步适应和学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