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走乌镇
细细品西栅(16)——益大丝号
各位,大家知道我们杭嘉湖平原盛产蚕丝和丝绸,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乌镇民间的一个大型手工作坊——益大丝号,在那里您们将看到从种桑、养蚕、收茧、缫丝到织锦的各道工序,也就是说,这里展示的是整个杭嘉湖平原悠久的蚕文化缩影。

乌镇其实是一个二水二街六分田的古镇,千百年来,乌镇人就是靠种桑、养蚕和种水稻维持生计,因此,早在2000多年前,蚕桑业就是是乌镇乡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谋生手段。在明代中期,乌镇就已经有了缫丝业,到了清代中晚期,镇上丝绸业愈加鼎盛,其中不乏有丁同和、胡同盛、姚德泰等著名丝号,现在我们即将看到的“益大丝号”,就是一家包括养蚕,种桑,缫丝,制丝,造锦为一体的民间大作坊。
各位博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益大丝号的正厅,此厅称为万和堂,自然是取了万事和谐之意。整个正厅的布置比一般的民宅明显是宽敞而豪华了许多,中间大家抬头可见的称为天棚板,上雕有鱼跃龙门,四季花卉的图案,象征财源广进的含义。在我们左手边,布置的这个圆桌,一般是主人与客人洽谈生意时用的,各位在这边看到的整个布置(正厅的右侧偏房),就是丝号的自家店铺,主要是出售一些本家生产的乌锦、丝绵等物品。对面的(正厅的左侧偏房)即是接待大客户谈生意时用的休息室,里面放置有藤塌,可以看出沈家对经商确实很有门道,各方面的细节都很是讲究。在墙上各位看到的是早期有关益大丝号的一些照片和工人工作的照片。
还有介绍乌镇蚕桑历史、蚕丝图(从养蚕到织锦的图片表现)、以及蚕茧的标本:这里分别有游客平时所看不到的:蚁蚕、从一龄蚕到五龄蚕、以及蚕蛹、蚕蛾等。在第二个展台里可以看到的是养蚕所需的工具:有蚕筷、鹅毛、蚕网、叶刀等。前面三,四,五,六个展台是可以看缫丝时所需的工具。里面陈列磁无宝、磁眼、长板刷、丝碗等。这些工具都是平时缫丝所用的必备工具。在第七个柜是陈列着一些植物,有茜草、槟榔、红花,石榴皮等。这些全是一种天然植物,在染丝时所需用到的。
还有蚕乡蚕农和丝绸业商人供奉蚕花娘娘的蚕神亭。这蚕神亭香火最旺的时候是每年的腊月十二,即蚕花娘娘生日时,以及清明前后,每年养春蚕的开始季节,广东蚕农在这里焚香上烛,敬献蚕花、求赐蚕花圣水等,以求当年蚕茧有个好收成。
蚕花娘娘

在这里,还有三台大花楼织布机,它的艺流程比较麻烦,我们可以看到大花楼织布机5.6米长、4米高、1,4米宽;而且由1974个部件,100多道工序组成的。那抬头可以看到上面坐着那位我们称为上楼,上楼也是提花的;下面坐着的那位是称下楼,也就是织工或织手。操作时上楼和下楼两人是同时工作的,缺一不可。大花楼织布机从绘制意匠图到时成品,耗时三月有余,一天仅能织5—6厘米,所谓的“寸锦寸金”就是这个理,这里所织成的锦缎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充分显示出了华贵的气派,形成了具有乌镇地方特色的提花锦缎当地人称为“乌锦”。
在这里有200多个丝、绸、锦的产品供大家选择,你不妨可以从中挑选几件。
旧时的茧站
剥棉兜
益大丝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