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之十)——乌镇的“民俗魂”
乌镇在实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时,没有忘记一个古镇应该具有的“灵魂”,只有在“形”和“魂”之间的共有,才能真正称得是一个“原生态”的江南水乡,一个留存于世而且是为数不多的水乡古镇。
记得2000年11月7日乌镇东栅景区试开放的第一天,就有来自甘肃和安徽的40多名游客走进乌镇。2000年12月14日浙江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周玉根带领了30多家旅游部门的老总到乌镇踩线、12月23日江苏30家旅行社老总前来踩线、12月24日,上海客运和集散中心6位老总前来商议开通直通车事宜。2001年乌镇刚刚对外开放的第6天,上海帕萨特浙江采风团到乌镇采风、1月18日,江、浙、沪51家旅行社与乌镇签约……。面对日见繁荣的旅游业,乌镇除了向威士人展示一个具有浓浓水乡风韵的古镇以外,其他还有什么呢?
2001年新年伊始,我参加了由陈向宏召集公司中层、当地许多老人、本地老教师和文化人进行的座谈会,他表示:一个江南古镇除了有其特有的外表以外,还有其内在的灵魂,只有形与魂的结合,才是一个古镇应有的灵魂和个性。他当即提出要挖掘和恢复乌镇历史上的民俗风情、民间习俗和一直沿袭下来的节庆世俗。于是,最具乌镇地方特性和反映江南民情风俗的香市,作为第一个重新挖掘和恢复的民间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筹备会,同时由我具体筹办香市中间的一个项目——水龙大会。
为了深层次地了解乌镇香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怎样的一个活动,我就开始
了大量的调查,探寻乌镇香市的渊源。
百岁老人打开狂欢大门

说起乌镇的香市,今年90岁,但还是耳聪目明的吴善琴老太太为我们背了一首旧时关于乌镇香市的民谣:“清明圆子是‘毒药’,乡下娘娘吃了春气发,东也颠,西也逛,一挤挤得蚕花旺”。意思就是说:吃了清明圆子以后,即将迎来饲养春蚕的季节,此时刚好有一段空暇时间,乡下的女人为祈祷当年的蚕宝宝好收成,像我疯了般地上街逛香市,挤热闹,直至进入养蚕的繁忙期。吴老太还告诉我们:“乌镇香市据说在明朝就已经成形,我奶奶小时候就听过上一辈老人讲香市的盛况,但我只知道我在小时候,乌镇香市十分热闹有趣,比过年还要隆重。”
在乌镇教工之家,退休教师潘之栋老人告诉我们:“乌镇香市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据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习惯,每年清明时节,香市确实成了乌镇地区的一项大型民间活动,是农民乘空闲时候,尽兴地放松自己,玩一玩,乐一乐,真是的农民的狂欢节。”
瘟元帅出巡


的确,我们在采访中,只要是乌镇地区的老人,说起香市,还是那么津津乐道和难以忘怀,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们看到了昔日乌镇香市的历史沿革,也了解了乌镇香市的起因和兴盛:数百年来,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的乌镇地处杭州和苏州的中央,港叉密布,水源充沛,是种桑养蚕的富饶之地,而桑蚕更是本地农民每年寄予厚望的一次大收入,所以,祈祷蚕茧丰收是农家每年养蚕前的一次大型民间活动。乌镇地区的农民有个习惯,每年清明头三天,要去湖州含山“轧蚕花”,届时,如潮般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姑娘,少妇,头上、衣襟上戴着各色小花,登山踏青,祭拜“蚕花娘娘”,并买来“蚕花”带回家中,插在蚕匾上,求得“蚕花廿四分”。三天过后,这如潮的人流就涌向乌镇,参加和观看为时半个月的乌镇香市。与此同时,去杭州和苏州烧香的二路“香客”刚好陆续回程,中途集到乌镇“普静寺”,本地称之谓“西寺”烧回头香,多路人马集结乌镇,形成了盛况空前的香市。
据乌镇志记载:乌镇有句俗话:“三月初一庙门开,四面八方香客来”。说的是从农历三月初一,香市就开始了。每天清晨,四乡八里的农民纷纷汇集到普静寺,先去寺内烧香,随即在土地庙前的上智潭“洗蚕花手”,祈求“蚕花廿四分”,保佑当年蚕花获个好收成,然后再逛庙会。庙会设在当时的普静寺地界上,数千平方米的空地上搭建了上百个临时摊棚,小吃摊,糖果摊,杂货摊,鳞茨节比;茶坊酒楼诚招四方客商;江湖上的各种杂耍班子,如我们称之谓耍猴的“猢狲变把戏”,卖梨膏糖的“小热昏”,还有打拳的,卖唱的,测字算命的,木偶戏和唱着苏北小调拉“大洋片”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外地各种杂耍戏班也蜂拥而至,特别是镇上大户人家和富盈商户出资邀请,小镇百姓难得一见的“跑马戏”,“髦儿戏”等场面比较宏大的杂技戏曲演出,在头出“闹头场”和“跳加官”戏开场后,免费让赶香市的人们观看,在演“神鬼戏”和”三丈吊”时,还要点盘香、祭祀鬼神,活生生地喜煞众多百姓,整个场子里锣鼓喧天,方圆数里人生鼎沸,实是一大壮观。
水上船拳

与此同时,香市的水上活动在西栅通济桥外的京杭大运河中展开,最具观赏性、竞争性和挑战性的要数“踏白船”,近20名农村壮汉集聚船上,反梢挑双橹,两舷十二桨,船头捶大鼓,宏锣压船梢,随着铿锵的锣鼓声,“踏白船”犹如蛟龙出水,劈波崭浪,在河上你追我赶,无不相让,有时还会在水中来几下木桨械斗。而水上“拳船”则是二条大船并联,上面铺上木板,船上金鼓齐鸣,各路“绿林好汉”上船献艺,拳掌棍棒,刀枪剑戢,在此斗智斗勇,如有那路人马不服,也可上船打擂,则不过,花拳秀腿是断然不敢“跃上船去的”。还有由浓妆艳抹的农村妇女乘坐的“拜香船”敲着“叮冬乐”,唱着民间小调,徘徊河上,参与其中,此时,岸上观者如蚁,助威呐喊,热闹异常。
但等日头西斜,人们拖着沉重的双腿或走或船转回家门,此时才觉得有些“累”,但当第二天的红日刚一露脸时,人们仿佛把昨天的疲劳早已忘的一干二净了,又提着清明粽子,携老带幼,去逛香市,记得当时本地有这样一句话:“一觉睡到春鸟叫,一匾‘乌蚁’烘得悉悉燥“,说的就是逛好香市后的几天里,正好是饲养小蚕开始,由于人太疲倦,睡过了头,把加温的小蚕也烘焦了。
然而,有着数百年的乌镇香市,也有她的萧条期,当日寇的铁蹄踏上我国领土,直至进入杭嘉湖平原以后,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百姓已经无心再祈求什么“蚕花廿四分“了,普静寺成了伪军驻扎部队的团部,民不聊生的生活把香市给遗忘了,到抗战结束,人们为了庆贺胜利,香市又渐渐地复苏,直至解放后。
据当地老人回忆,约在1955年左右,香市成了“城乡交流会“去掉了一些民间风俗活动,更多地融入了“商品交流和交易”的内涵,从每年一次到多年一次,渐渐地,渐渐地淡化了。
如今,乌镇旅游开发成功地跨出了第一步,定位为水乡狂欢节的首届乌镇香市也在当年恢复,其反映水乡风情的香市一下子名声大噪,每年清明时节,乌镇又把沿袭了数百年的“踏白船”,“拳船”还其本来面貌,让一个如诗如画,如潮如浪,如痴如狂的香市再显民间。
就这样,到今年为止,乌镇香市已经恢复了7届,就在第二届乌镇香市开幕以后,人民日报也作了这样的报道:28日上午第二届中国·乌镇香市在江南古镇———乌镇开幕。来自江、浙、沪三地的嘉宾和各界群众1万多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今年“乌镇香市”的内容除了保持去年首届香市中“元帅出巡”、“水龙大会”、“水乡婚礼”、“水乡垂钓”、“放水灯”等近10个传统民间活动以外,又新增加了“水乡蚕花会”、“水上风情表演”;“民间文艺展示”、“民间工艺美术表演”、“菊乡儿女”等10多个活动系列20多个项目,着重做好做足“水上风情表演”的文章,如:水上丝竹、水上船拳、水上高竿、鱼鹰捕鱼和水上踏白船等江南水乡独有的民间活动。反映江南水乡民间服饰历史的“衣俗馆”,昨天也同时开馆。
浙江日报也载文报道:春游旺季来临,著名的乌镇香市再度揭开帷幕。近日来,这座江南古镇游客云集,各种民俗活动纷纷登台亮相。
香市是浙江乌镇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杭嘉湖地区享有盛名。历史上每年清明前后,四乡农民趁收蚕前的空隙,齐聚乌镇,祈求蚕花丰收。对此,茅盾先生在散文《香市》中描述道:“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两年前,乌镇重新恢复了这一湮没多年的传统节日,浓郁的江南民俗、丰富的活动内容、乐趣无穷的参与过程,使香市成为水乡古镇旅游的一个热点。
走进古镇,那种与都市人相隔久远的气氛扑面而来。修真观广场上,斗大的“蚕”字旗迎风舞动,各式幡旗簇拥着“面如冠玉、轻盈飘逸”的蚕花仙子,在声声丝竹、喧天鼓乐中一路走来……
前面的“救火锣”震天响,后面立刻有两支“水龙大军”你追我赶,扛着龙身、龙头、龙带、水桶、油灯、太平斧等迅捷赶到。“乌镇水龙、保家安邦”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比速度、比耐力、比水柱、比声势的“水龙大会”在乌镇东市河畔拉开战幕。上套、提水、压杠……顷刻之间,一条条白龙腾空而起。据记载,由于江南多有砖木结构房屋,地方百姓十分重视防火,从明末清初始,民间自发组成的救火团体每年都要进行救火“比拼”。壮汉们奋勇当先,四方百姓呐喊助威。
水龙大会

乌镇地处水乡,乌镇香市自然是“水陆并进”。正当岸上的“蚕花会”、“元帅会”欲罢不能时,激烈的“踏白船”又在东市河内展开。船头擂鼓,犹如梁红玉大战金山;船梢敲锣,更似大战沙场的进军号角。蓝、黄二军对垒,船上双撸八桨,操桨者躬伸齐整,拉帮者背贴水面,两岸观者欢声雷动。
踏白船

狂欢间隙,沏上一壶茶,在岸上观赏水景,又是另一种乐趣。一阵“嘘嘘”的哨声传来,只见那些羽毛光滑溜黑、长嘴带钩的鱼鹰,在渔翁们的呼喝声中纷纷潜入水中,捕捉他们的“天敌”。间或漂来一叶扁舟,轻柔的丝竹声从船舱中流出……
一年一度的乌镇香市,浓浓的水乡风情流淌在游客心头。
除了香市,乌镇还在民俗风情和民间习俗活动的挖掘中花了大量的精力。开设了民俗风情馆、婚俗馆、节俗馆、衣俗馆、百床馆、江南木雕馆、钱币馆等,而在二期的西栅,也开设了三寸金莲馆、旧时邮局、瘟元帅堂、城隍庙等,把许多民间的瘟元帅会、水乡婚礼、蚕花圣会等进行了延续,真正展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江南水乡古镇,一个原生态的生活古镇。
衙门升堂
庙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