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之八)——阮仪三与“乌镇模式”

(2007-11-28 17:07:44)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生活记录

回忆史料

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之八)——阮仪三与“乌镇模式”

    中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是一位热心于古遗产保护的进言献策者和参与者,他曾经多次向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呼吁对国内古遗产的保护。因此,他被国内外人士称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神”。他的观点是“对待历史遗产保护永远第一”。由于乌镇在实施保护与开发中,也始终坚持了以保护为第一要务、保护与开发并举,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原则,因此,在乌镇实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积累了自己固有的一套经验和方法,被联合国和许多法国专家称之谓“乌镇模式”,因此,阮教授常常前来察看、了解工程进度和保护方式,甚至还带了比乌镇开发早几年的周庄考察团前来参观乌镇的保护方法,同时,并不时地会同联合国和国内外的许多著名古遗产保护专家和新闻媒体前来参观考察和现场报道。记得在1998年,也就是乌镇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还没有正式展开时,这名醉心于中国古文化和古遗产保护的老教授,就到过乌镇,也在桐乡的东方大酒店为桐乡的市领导作过关于保护历史遗产的学术报告。

 

图为阮仪三教授带领国外专家团访问乌镇

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之八)——阮仪三与“乌镇模式”

     2002年12月18日,他带了香港凤凰卫视、苏州电视台来到乌镇,就被联合国誉为“乌镇模式”的保护方法进行实地拍摄和采访,我有幸独家采访到了这名已到了花甲之年的老专家、老教授。

 

图为阮仪三教授带领的采访团到乌镇

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之八)——阮仪三与“乌镇模式”

     江南的古镇,雨珠是常来常往的客人。在一个雨打方格木窗、轻敲黝黑瓦房的雨天,中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再次来到水乡乌镇。这位从事了40多年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接受了我的独家采访。

    问:现今国内有不少的古镇、古村落都在高叫“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你如何看待?

    答:各地越来越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当然是件好事,问题是现在许多地方考虑的是如何借遗产保护为阶梯,迅速地把遗产转化为经济收入,其实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他们的保护也必然会导致遗产保护的不完善和不全面,甚至会流失部分遗产。

    问:现在不少地方把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捆在一起,你认为这里存在矛盾吗?

    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该是没有矛盾的,在保护中把遗产逐步地推向市场,把它变成供游客欣赏和游览的资本,积累资金用于再保护,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良性循环、滚动发展”,但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如果位置放偏了,那么就会导致“资本流失”,直至“元气消耗殆尽”,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问:你遇到过这样的矛盾吗?

    答:遇到过,就在周庄,那里有人跟我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你阮老师的事,我们宁愿做生意,遗产什么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对他说:20多年前你背向青天面朝黄土时为什么不开店做生意?现在周庄有名了,游客多了,你竟说出这种话,你忘本了……这就是矛盾,而且是一直悬而未决的矛盾。还有,要控制超容量游客进入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区,这也是保护与个别追求经济效益开发者的初衷之间存在的矛盾。

    问:国内江南历史遗产保护与国外有什么不同?

    答:江南地区多雨,且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容易腐蚀、霉变,一般情况20年左右就必须进行维修,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资金哪里来,就在这旅游中获得。而国外,特别是西欧建筑,多以石材为主,保存的年代相对较长,再加上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早,意识强,特别像法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而且政府每年都安排资金投入保护,如今他们已经有从12世纪到20世纪不同的“世纪里程碑遗产记录”,反映和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风貌和特色。

    问:你对江南六大古镇的评价如何?

    答:我认为乌镇的保护是一流的,如这沿河连绵起伏的“水阁”,就是乌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乌镇的地方文化特色,到了这里,就能知道乌镇人的过去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也知道了“枕水人家”是怎么一回事。像西塘,百姓生活就是一幅很好的“风景图”。周庄本来是不错的,但百姓的无序开店,使原汁原味变了味。

    问:像乌镇、周庄这样的江南古镇,能有多长的生命力?今后的归宿又是怎样?

    答:江南古镇要保持长远的生命力,必须永远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修旧如故”,不改变原来的风貌,这样才有其保存的价值,才会显得越来越珍贵。毕竟在中国、在全世界,像这样典型的江南古镇是不多的。

    问:你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眼下最重要的是要做什么?

    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决策者的思想转变,制订保护法律。明年6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研讨大会将在苏州举行,它是一个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国际性研讨会,将就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保护、流失和面对的处境,进行专业、专题、专门的讨论和研究。
    在采访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名对中国古遗产保护已经达到了痴迷地步的教授,不时地“痛骂”那些不顾历史遗产保护,只顾经济发展,不顾原生态保护,只求城市繁荣的片面做法,他说这些对是历史的“罪人”。而对乌镇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他认为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办法,值得国内外古遗产保护部门来学习和推广。
   

       图为采访组现场拍摄

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之八)——阮仪三与“乌镇模式”
 
 图为阮教授评价乌镇的保护,特别是对乌镇西栅的保护更是充分肯定.
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之八)——阮仪三与“乌镇模式”  
 

     2005年,乌镇二期西栅保护工程初露端倪,被誉为“都市文脉守护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再次考察乌镇二期景区,对整个保护手段和所呈现出来的现状,更是大加赞赏,他与所有同行的专家和国内外业内人士称:“乌镇二期为全国的古镇保护树立了榜样,是中国古镇保护中值得推广的典型。”

    阮仪三教授带领上海市规划局专家和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等一行40人在朱家厅、恒益堂药店、蔡家厅仔细察看了刚刚修缮完毕的雕花门窗及木构件、墙壁后,对修缮的效果赞叹不已,更对乌镇坚持“以旧修旧、修旧如故”和“保护第一”、对古建筑保护不计成本的做法大加赞赏。乌镇二期工程中“三线地埋”、“污水排放”、“居民直饮水”等先进做法也得到了阮仪三的称赞:“这些做法充分考虑了古镇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今后其他古镇的保护工作也应以此为鉴。”

    看来,一个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成功“模板”,已经在乌镇确立。成为国内外瞩目的一个成功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