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断想:与昨天对话(一)——初春驶来的三菱越野车
从今年返回到8年以前,那就是20世纪末页的1999年。因此,说本文是“与世纪对话”或者说是“与昨天对话”,也并非是危言耸听。然而,对待这8年的感受,有的人会感觉到自己除了年长了几岁以外,没什么大的变化,但是也有的人感觉到在自己的身边确实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甚至是出乎预料的巨变,我当然是属于后者,因为我是乌镇人,可以称得上是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奇迹”的乌镇变化对我来说,更是感受深切、体会实在、回味无穷。
三菱越野车驶进古镇
1999年3月,初春的微风中还夹杂着残冬的寒意,虽然爱美的姑娘已经开始了新春的打扮,可是,浙北乌镇老街上的人们还裹着厚厚的冬衣,他们孵在廊屋下的阳光里,或者躲在临街的玻璃窗内,似乎在期盼,又像是在等待,眼光中的神情仿佛在恭候春天为他们送来新一年的和煦春风、希望和憧憬。
3月5日,潇潇春雨已经连续下了3天,一辆车牌号为0078的草绿色三菱越野车和一辆从信达出租车公司租来的桑塔拿轿车驶进了这个封闭了几百年的江南小镇,“泡”在茶馆里的老人们像是看热闹般地探出头这张望了一翻:“哎,又是来了个什么领导到茅盾故居参观,不出40分钟准离开……”
然而人们想不到的是,此番来到乌镇的人竟是市委、市政府派遣过来的“画家”和“作家”,他们“赖”在乌镇一待就是8年。这8年,他们为乌镇描绘了一幅绚丽无比的精彩画卷,书写了一篇百读不厌的锦绣文章。为首的就是新任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市长助理陈向宏、以及桐乡电视台台长周平和他们的两名司机。他们怀揣着桐乡市政府于1999年3月2日颁发、(1999)26号《关于成立桐乡市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文件(附照片),正式在乌镇走马上任了。
桐乡市政府(1999)26号文件——成立管委会和陈向宏任管委会主任

雨帘中,陈向宏穿着一件黑色的风衣,撑着雨伞,神色庄重地从茅盾故居前的观前街东行,经过帮岸、劳家白场后,又转道望佛桥、横街、观后街和应家桥,最后走进了已经空置着的原农业银行扎营,那里,就是他们从事乌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第一批“战士”的第一处“司令部”。(附照片)
这里就是当初管委会第一个办公室(红墙的农业银行)

就从此刻开始,这支当时仅有2名领导,4名员工的“部队”,凭着市政府下拨的100万元启动资金,经历了历史性的99、6、30特大洪灾考验,终于打响了“乌镇保护和开发之仗”。
1999年7月5日,成立了由陈向宏为董事长,市财政、建设、银行等主要领导为董事的桐乡市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市会,13个股东单位的筹资款1200万元基本到位,乌镇的保护与开发开始迈上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附照片)
成立董事会和陈向宏任董事长的文件

然而,经过4个月的走访、调查和实地踏看,面对一片老房子、间隔的几间新房子和一大批芨芨可危破房子,以及一条释放出恶臭的东市河、大片垃圾荒滩和东倒西歪的河埠、帮廊棚和石桥,一个破旧不堪的古镇区犹如一副支离破碎的烂摊子,摆在了这些首批“开拓者”的面前(附照片)
新老房子挤在一起
。

恶气冲天的臭河道、臭水浜


想起市委、市政府的嘱托:一年起步,二年成形,三年初见成效的“军令”,作为该“战役”的领军人物陈向宏,感觉到他是担负起自“出道”以来最沉重的担子,更感悟到他是在从事
“历史修补匠”和“遗产保护师”的事业。他每天徘徊在这破烂的老街区和臭气熏天的三里塘河之畔,他沉思了、默默地体味着,他感到了肩上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