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里娃变成了乌镇艺术家

(2007-10-27 04:54:33)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生活记录

 

 山里娃变成了乌镇艺术家

      “山水相依”,是文人笔下的结晶,然而要真正山水兼得,确也不易。从深山老林里来到茅盾故乡水乡乌镇的姚兆能腼腆地告诉我们:“来到这里,真不想走了。”

     穿越巍巍烽火墙下的朝宋门,踏着满是皱纹和斑痕的石板老街,绕过一个弯弯的,圆圆的塘,一间黝黑斑驳的竹根雕室静静地坐落在东栅老街的尽头。楼檐下用竹片制成的“竹艺斋”匾额端挂上方,下方是一只方方的矮桌子,桌子上满是刀具和竹刻半成品,屋内尽管灯光暗淡,然而陈列架上的竹根雕作品并不计较,像主任一样羞答答地站立着。

     端详着满架子的竹根雕作品,有龙凤争珠、天女散花、观音立像、如来卧佛、亭亭少女、沧桑老人,龙须、凤眼、少女的发梢、老人的皱纹无不显露出精湛的刀功和巧妙的构思、细腻而不做作、大度而不失朴实。

     搬过一条小竹凳,坐在姚兆能的旁边,终于掏出了这“山里娃”的近况:“我家在安吉县永和乡姚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深山老林,除了新老交替,一茬又一茬的毛竹,就是参天树木,离孝丰镇有近80公里,翻过两座山是安徽地界。近几年通上车,才与外面的世界有了联系。”“那你一个月上几趟街?”“哪能呢?一年也不过两三次。”

     望着眼前这位理着平头,戴着眼镜,穿着葡萄纽扣灰色对襟布衫的山里人,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深山部落。慢慢地姚兆能向我们道出了平生:87年他在本乡的中学毕业后,既没继续读书也没去外面打工,只是回到了屋前屋后全是毛竹的山窝窝。每日里除了在小块的梯田洼里种种蔬菜以外,就是摆弄着自小就喜欢的绘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望着屋前坡上成堆的竹根,有几块特像长着胡须的老人和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于是,萌发了根雕的念头。96年的一个初冬,他特意起了一个早,去东阳商城买了各种刀具和一些花卉任务书法书籍。从此,他知道了竹子有浮雕、鎏雕、线雕、留青、翻簧等各式竹刻工艺和五花八门的艺术意境。

     几年来,他鸟鸣即器,细观山鸟引吭高歌的形态;日落而归,欣赏晚霞映照山林的壮观,一幅幅写景、写情、写意的作品孕孕而生。然而,棉队漫山遍野的竹根和近200幅竹根雕件,姚兆能仍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家的收入仅靠分得山林中毛竹的外销。无独有偶,乌镇竹刻爱好者于雄略先生亲自进深山买竹,发现了姚兆能和他的根雕,并把他请出了山。来到古镇一周,吸引了数以千计爱好者的围观。大家怀着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从深山里开大“大山的儿子”。

     浩瀚的山林、清新的大自然,使35岁的姚兆能仍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和容颜。面对新的环境,特别是竹刻艺术家、省工艺美术大师钟山隐的造访,嘉兴、上海一些竹刻爱好者的技艺切磋,使姚兆能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广袤的发展空间……

他拿起了一个宽不足5厘米的竹子手镯对我说:“除了根雕,我下一步将刻一些平常百姓喜欢的‘竹镯’,这竹镯的沿滚雕松鼠采葡萄,既通俗又喜庆。说实在的,到了这里,我真不想回大山,因为山里有我取之不尽的材料,这水乡有我学之不渴的艺术。这山与水的结合,才是我体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望着姚兆能那浅灰色的对襟布衫。我想,他会换上西装吗?不!但愿不要换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