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入“京腔”     吸收“苏白”    传承“乡韵”

(2007-10-21 05:03:04)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生活记录

 

融入“京腔”     吸收“苏白”    传承“乡韵”

桐乡“三跳”可望登上大雅之堂

前不久,桐乡民间“三跳”艺人邱先生,把经过“改良”的桐乡地方曲艺——“三跳”,送至湖州、嘉兴、德清、海宁等周边地区进行试表演,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听众普遍反映:改良后的桐乡“三跳”,在不失桐乡地方曲艺委婉缠绵的唱腔和表演手法上,再融入京腔京味“白口”,吸收了苏州评弹柔和细软的“旁述”方法,非但听得懂,而且更加好听和好看了。

据桐乡民间传说,桐乡“三跳”的由来有好几个版本,其中有一个说法是:隋炀帝沿着京杭大运河下江南时,因为纤夫不堪劳累而四处逃生,他们将随身带的“毛竹纤板”锯成三段,作为伴奏的乐器,并将一些所见所闻编成说唱段子,边敲边唱乞讨为生,由于敲打的竹板原是“纤板”做成,于是当地人称之谓“毛竹板书”或者“纤书”,后来由于在开篇中唱的第一句,往往是“哎……毛竹板书么人劝人……”,所以后人又称之谓“劝书”。

然而长年以来,由于桐乡“三跳”的表演手法,只限于用桐乡西片的农村“土话”演唱,而且是以唱腔为主,因此,不懂桐乡地方语的听众和外来听众往往听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故而造成桐乡“三跳”流传不广,听众群体贫乏。今年以来,桐乡市在制订《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初稿)中,把民间曲艺“三跳”列为保护对象,同时,提出了对“三跳”进行改革的创意,要求逐步形成新的版本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在日前的一次试表演中,看到桐乡市石门镇民联村“三跳”老艺人邱先生,试唱传统剧本《白罗山》,只见他分别应用了:折扇、静拍、手绢和“三跳”板,用老百姓称之谓“国粹”的京腔进行“对白”,用风靡江浙户地区的苏州评话进行“旁白”,特别是在唱到“白罗山你狼心狗肺世少寻,踢死自家老父亲!”时,只见他蓦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将“毛头板”和“开口板”(三块竹板的别称)收在左手中,右手拿过折扇抖开一半,向前平推而出,接着又换用“静拍”在桌上一拍后……,随后便急转唱腔,整个衔接过程既平和又自然。

据了解,桐乡如今能够演唱“三跳”的艺人已经不到10人,为了及时挽救和保护这濒临失传的桐乡地方曲艺,桐乡已经加大了对“三跳”的扶持和保护力度,把有关经费列入今后的政府财政预算中。倡导对“三跳”进行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同时,着力培育和扶持“三跳”年轻人才,让桐乡“三跳”这只属于桐乡的民间曲艺,早日登上大雅之堂,融入国家曲艺的海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