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的桐乡造船工
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桐乡,依水而居、与水为伴,因此,早在30年前就有了造船厂,经过几十年的大浪淘沙,有的已经被市场淘汰,但也有几家小型造船厂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人人都知道,与当地造船业紧密相连的是传统的造船民,他们祖祖辈辈都和船打交道。这些造船民在坚守“造船阵地”的同时,也在期待水乡造船业的美好未来。
桐乡长山船舶修造厂的当家人、今年53岁、江苏人房兴祥,祖上三代与船结缘,虽然在这里生活了30年,但口音一直有老家的调子。房兴祥的父亲、祖父都和船打了一辈子交道,而他也就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祖业。用房兴祥的话说,他是从小生活在船上,没有读过什么书,技术全凭父亲手把手地教。“30年前我来到桐乡,正是造船业刚刚兴起的时候,不少像我这样的船民开始走下船来制造船只。我那时还年轻,学手艺比较快。”1987年,在房兴祥的一手筹备下,长山船厂在当时的桐乡市临安镇百福村正式成立了。建厂之初,那里仅有1个船台、两间平房,只能修理小型的挂桨机船。1991年,长山船厂已经能建造60吨的水泥船。发展到如今,长山船厂已经拥有6个船台,具备了建造500吨级钢质机动货船的能力。
房兴祥坦言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船,与船为伴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但他的儿子似乎并没有对造船产生感情。房兴祥不无遗憾地说,儿子对造船完全没兴趣,根本没有继承这份祖业的打算。房兴祥说,他能理解儿子不肯继承祖业的心情。“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没什么文化,全靠世代相传的那点技术,很多方面已跟不上时代。可即使是这样,造船也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做的。虽然来桐乡打工的人很多,但我们不能随便拉些人过来,这不是单凭力气就行的。可是条件好的年轻人都会选择更舒适的工作,我儿子就是这样。”
因为缺乏现代技术人员,在淡季时船厂生意比较冷清,迫于形势,工人们会去四处打工。老工人金师傅说:“有的工人跑到嘉善、嘉兴、湖州等地方的船厂去找工作,等那边没活干了再去别的地方找。但如果桐乡这边的厂需要,都会赶回来。毕竟对这边有感情,呆了几十年了,船厂好比自己的家,大家也像一家人一样。”看着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事年纪那么大了还要跑来跑去,房兴祥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无奈地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技术跟不上,厂里一直在设法更新设备,但新设备需要懂现代化操作的技术人才。
房兴祥不无感慨地说:“如今,修船造船还需要人,但是我们老一辈的船民跟不上了,以后要靠年轻人来撑起运河造船业的一片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