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黑白电影到数字电视

(2007-10-16 04:48:51)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生活记录

 

从黑白电影到数字电视

 近日,花了700多元钱,买了个机顶盒,装上了数字电视,面对有着100多个数目字,大约有七、八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总感觉到有点无所适从,每当我拿着电视遥控板不停地选择着电视频道时,母亲常常在一旁埋怨我:“现在这么许多电视频道,你还是选不完,我们那个年代,看一本黑白电影,几乎是一年中的大事情”。那倒也是,我也想到了年轻时看电视的那种可以叫“趣事”,也可以成之谓“扫兴事”的“电视往事”。

生平第一次看到电视是在1978年,我家对面邻居有客从苏州来,随带一台九寸黑白电视机。当时,闻讯后的左邻右舍纷纷围拢过来,意欲一睹电视这一新鲜玩意儿,只见方桌上摆上椅子,椅子上置放着电视机。谁知一开机。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图象和闻听到断断续续的声音,依稀中看到《大浪淘沙》的片名。苏州客人忙碌了好一阵子,还是无法观看,弄得大家扫兴而归,苏州客人一副尴尬,连声说:“在苏州不是这样子的”。

    记得当时有家报纸曾刊出几副漫画,形容当时的电视机三步曲,即信号不好,电视上成了:杨白劳躲债——雪花飘飘;有时是一阵阵地杂波干扰、信号漂移,成了:多恼河之波;最后跳了几下后干脆没了图像,成了:看不见的战线。

    1980年,我家购进一台西湖12寸黑白电视机。成了老街上的首批“电视人”。谁知不安室外天线根本收不到图像,于是按书上说明,用竹竿在楼上安装了一个五单元的室外天线,上面分别捆绑了4频道和6频道的振子。谁知,烦恼每晚就伴随着我。每当夜幕降临,邻里乡亲已是早早端坐机前,此时的我,一场战斗也随即开始,开机调准频道,然后一溜小跑奔上楼梯,边旋转天线边大声询问:“好了吗?清楚了吗?”。而楼下的电视机前的人象指挥官似的:“不行,不行,还要旋,哟,过头了,往回旋”。等图像调到了,人也大汗淋漓了。然而,调准了方向并非一帆风顺,信号不稳、图像扭曲是常有的事。我常常安慰大家:“别急,等一会它会回来的”。有一次大家凑在一起看越剧“桃花扇”,谁知道一等大半小时还没来,后来才知,是天线被风吹转了,闹出一场笑话。

    后来,用铁管做室外天线蔚然成风,弄来旧铁管,电焊连接,在房顶挖一大窟窿,四周系上保险索,即要牢靠又能旋得转。在旋转??做上频道的记号,逢上雨天,雨水顺着杆子往下淌,连木楼板上也发了霉……。尽管后来有了全频道天线,碟型振子,但来回折腾,调准天线是每晚电视前的必修课。

    1989年,桐乡全市开始大张旗鼓地筹办了有线电视,我怀疑地想,室外天线是否将完成它的历史功能,电视信号的接受也将步入一个全新的里程,果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电视节目从12个频道扩转到18个频道,后来又扩大到24个、36个频道,直至今天的数字电视,供老百姓选择收看,而电视信号也从空中接受,变成卫星信号和微波传输。

然而,在接触的许多朋友中间,也听到许多关于数字电视的不足,如:点播节目没有,一些频道还是加了密,许多节目重复,还有就是广告实在是太多,所以,频道再多,仿佛还是适应不了实际的需要。当然,话要说回来,这摸不着的空中信号,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才会使老百姓了有这样直接也最感观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