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宅深深

(2007-10-02 04:25:19)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随笔/感悟

 

老宅深深

国庆放假,特意再次走进乌镇的许多古屋老厅,去感受一下那种虽然常常伴在身边,但是确实很少居住了的老宅韵味。

乌镇的老宅,很少像北京四合院那样,群居住多户人家,更不像上海的里弄,一条弄堂里竟住了数十户,甚至上百户居民。大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方风格和民俗特色”。

在乌镇,居民住宅都以东南西北四条老街和与其平行的四条小河为中轴线,依次建立在老街的二旁,沿河一侧称谓“下岸”,而对面则称之为“上岸”,那些有钱的富商大户、官宦世家都在“上岸”修厅建堂。“财、势越高”,其厅堂修建的越考究、越进深。欲想走进乌镇的这些深深的住宅,首先要登上沿街门口三步台阶,这寓意着“步步登高或连升三级”的美好愿望,进门后每一进都是一个天井、一堵门楼和一座厅房组成,天井均为石板铺就,门楼与宽厚结实、把厅房包裹其中的风火墙和石库门连环组成,厅房的前面有大天井,而后面又有小天井,厅楼的二侧分别是左右厢房,底层的二侧则是供“下人或女人”进出口的“备弄”。就这样的“一进”,有钱的人家可以建造到“七进”之深,但永远不会建成“八进”,因为民间的“七上八落”俗语使他们忌讳。

沿着石阶进入老宅,每进入一厅,你都得登台阶、跨门槛、踏方砖,有步步登高的感觉,到了最后一进,已经是比街面整整高出了一个“八仙桌”的高度,站在正厅,一眼可以看到老街上的动静,这就是老宅的讲究和魅力。

乌镇深深的老宅,有着“魔盒”般神奇,萧武帝的先生沈约、南宋诗人陈与义、北宋名医王克明、官拜翰林的光绪之师夏同善和严辰,都曾深居在这幽深的老宅里,潜心研制了不少政通人和的旷世巨作;茅盾、严独鹤、王会悟都在这些深深的老宅内呱呱落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孤本和不朽篇章……老宅,在人们离开了多时的今天,再回过头去看它那石阶、天井、门楼厢房,甚至是爬在风火墙的青苔,都会感到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老宅里重新滋生着,蔓延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