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医药》2014年2期

标签:
健康 |
卷首语
01
首席专家论坛
05
08
——起居、饮食、药物、经络 / 傅杰英
祖国医学长廊
10
11
12
14
本期专题—心脑血管疾病
15
19
22
26
28
29
中医原生态
30
中医小常识
31
32
漫画与幽默
34
中医药在海外
35
编读往来
38
39
常见病防治
40
41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50
家庭药箱
52
53
54
55
名人与饮食
56
药膳食疗
58
59
60
61
颐年有道
62
64
65
66
精神卫生
67
69
71
家园
73
75
家有儿女
76
77
邮购新书
79
封二、插页、封三、封底
04
04
脑血管病的那些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说到脑血管病,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虽不能说是耳熟能详,但大多都也能略知一二。 环顾四周,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患脑血管病或是突然脑卒中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等。经常不是听说这个半身不遂了,就是那位又说不出话了,甚至是好端端的就突然脑中风而撒手人寰了。
从世界范围来说,在人的一生中,每六个人就会有一个发生脑卒中。每六秒钟,就会有一人死于卒中。而在我国脑卒中已经和心血管病、肿瘤一起,位列死因的前三位。而脑卒中又是最容易遗留后遗症的疾病之一,发生卒中的人有四分之三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痴呆,甚至有些成为了卧床不起的植物人。曾听到一位伺候患脑梗死的老伴达16年之久的阿姨轻叹:“心肌梗死要的只是病人自己的命,而脑梗死却要全家人的命啊!” 这一声叹息中,道出了多少悲凉和无奈!
面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支出的脑血管病,我们如何做,才能减少它对健康、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危害呢?今天我们就谈谈关于脑血管病的那些事。
一、关于脑血管病的几个基本概念
人们常常听到脑卒中、脑中风、脑梗死、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等与脑血管病相关的词汇,你能区分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首先,所谓脑血管病,就是指的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急性或慢性的病变。其中急性脑血管病又叫脑卒中(Stroke),因为脑卒中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而数变,所以在中医又称为脑中风。所以可以说,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脑中风。
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又可以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和脑梗死。
广义的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破裂,其中发生在脑表面血管破裂的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称为脑出血(狭义的)。一般意义上的脑出血多指后者。
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所以又称为脑梗死,也可叫做脑梗塞,但脑梗死更能突出脑组织病理变化过程。脑梗死占所有卒中的80%左右。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了颅内动脉,而导致的脑梗死,又被称为脑栓塞。其中来自心脏的栓子最多见,所以又叫做心源性栓塞。
二、哪些人容易得脑血管病?
1.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1)高血压性的动脉硬化或是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年龄大的患者。血压越高,脑卒中的风险越大。高血压病人发生卒中的机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而糖尿病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的常见原因。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患中风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
(2)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或是血压波动或过低,可导致斑块脱落形成脑栓塞,或是远端脑供血不足形成梗死(又叫分水岭梗死)。
(3)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是年轻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4)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或凝血机制异常,也是脑梗或脑出血的病因之一。
(5)动脉炎症,颅内感染、脑外伤、肿瘤等,也可导致脑血管的发生。
(6)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烟、酗酒、缺乏锻炼等,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7)还有遗传因素,家族性及年龄等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2.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
脑血管之所以被称为中风,就是因为它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多变性及迅速性。看似发病都很突然,几分钟之内从艳阳高照到风雨瓢泼,从生龙活虎到偏瘫失语甚至昏迷,其实它的发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以上多种原因日积月累的影响下,使得脑血管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或是血管内膜硬化,斑块形成,逐渐狭窄,再加上某些诱因,使得突发闭塞或血管破裂而出现脑中风。
脑卒中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大怒生气,肝风内动。还有暴饮暴食、酗酒、过劳、天骤冷、天热大汗、腹泻、久坐不动、降压不当导致血压过高或过低等,均可诱发中风。
三、脑血管病有哪些表现?
脑血管病的病变性质、部位、范围、脑血管狭窄的情况及侧枝循环代偿情况等决定了脑卒中的不同表现和预后。
出现哪些症状表现要警惕脑中风呢?
1.一侧肢体突发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
4.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
5.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6.意识障碍或抽搐。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送往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就诊。所谓有条件的医院是指有神经专科急诊和病房并能24小时开放CT检查的正规医院。急性脑血管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发病的最初数小时内,所以早期识别中风的症状,选择正确合适的医院都是患者和家属应学会的基本技能。
四、脑血管病如何诊断和检查?
脑卒中的患者常用的检查项目有:
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
2.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
4.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
5.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如颈部血管彩超,脑血管超声多普勒,脑血管CTA或MRA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DSA)。
五、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头颅CT或核磁是脑卒中的主要鉴别诊断手段。一旦确诊缺血性卒中,常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抗凝、神经保护剂等治疗手段。对于出血性卒中除了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段有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而对于脑卒中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最常用的是以功能锻炼为主的康复治疗,以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促进脑部神经营养代谢治疗等。而中医中药在脑卒中的各个阶段的治疗中都有独特优势。
(一)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由于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栓塞引起的颅内动脉闭塞所致。而脑细胞对缺氧缺血异常敏感,脑部血流一旦完全中断,4~8分钟就发生脑细胞的不可逆损害。所以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之前迅速恢复血流供应,因此血管再通复流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合理的方法。
大量研究证明:脑动脉闭塞3~6个小时内恢复血流,脑梗死还可以挽救。这就是脑梗死治疗的“复流治疗时间窗”。超过这段时间恢复血流,不但难于挽救脑细胞,还可引起再灌注损伤、脑出血、脑水肿等,而加重病情。
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患者,在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或动脉溶栓治疗是首先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时刻记住“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活质量”。
(二)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脑中风的发生有轻重缓急之差别。轻者一般无神志改变,病轻限于血脉经络,又称中经络;病重者称为中脏腑,多有神志不清,病情多危重。目前脑中风的治疗以辩证、辨病治疗为主,结合病变的不同时机,综合而治。
1.缺血性中风的辩证论治:
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风痰上扰: 治以祛风通络燥湿化痰,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肾精亏虚:治以补肾填精熄风开窍,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2.缺血性中风的活血化瘀治疗: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中风是“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虽然缺血性脑中风临床有风、痰、瘀血等闭阻经络等多种表现,但始终是气虚为本,血瘀是病邪的核心。现代医学也证实缺血性中风是脑动脉硬化、血栓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所致。及时溶栓开通闭塞的脑血管,是现代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近代会通中西医提出的活血化瘀治疗,是近代缺血性脑中风的基本大法,取得了好疗效。
临床上我们可根据病人血瘀症的轻重,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不同病机特点选择而用。
3.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近代之前,中医并无“出血中风”病名,由于CT核磁等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才有会通中西医后提出的出血性中风一说。
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对于脑出血,活血化瘀药应在发病后尽早应用。活血化瘀法能够消除脑水肿,有利于血肿的吸收,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现代实验研究也发现出血性中风发生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呈现升高或延长,显示血液处于“浓、粘、聚”的高凝状态,出血性中风也属于血瘀证的范畴。
对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实邪为肝阳、痰热、腑实、瘀毒壅滞,治以通腑清热、祛瘀化痰、平肝潜阳 ,以推陈致新,引瘀热、痰热下行,缓解在上之“血菀”,元神之府自然清净。药用大黄、芒硝通阳明胃腑、清解瘀热之毒;丹皮、白芍、桃仁、当归活血化瘀;瓜蒌、陈皮清化热痰;白芍、地龙、秦艽清肝柔肝熄风。
4.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正虚多元气亏虚,宗气、肺气不足为主;肝肾精亏、血不荣筋亦可见到。标实多为风痰瘀互结,闭阻经络。
治疗以补虚合活血通脉或养血活血为主,活血重在通络,络脉血行,经脉得以温养,废用肢体才可望恢复。
(三)脑卒中常用中药静脉制剂的特点与选择
中药注射剂既具有起效快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药本身的特点,因此应用时要注意其性味归经,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辩证使用。
目前有多种中药静脉制剂运用于脑卒中的治疗。其中以活血化瘀类静脉制剂为主,另外还有醒脑开窍类等。
1.醒脑开窍类
(1)醒脑静注射液:主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常用于急性脑中风(缺血或出血)重症病人,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2)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能,主要用于用于脑梗、脑出血所致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者。
2.活血化瘀类
(1)三七制剂,包括血塞通和血栓通,其性偏温,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均能使用。
(2)银杏叶制剂,如舒血宁,性平,活血止痛,对后循环缺血所致的眩晕疗效好并能改善脑功能;对老年性痴呆有效。
(3)丹参制剂,如丹参注射液,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止痛之功,对于兼有心肌供血不足者为宜。
(4)灯盏花制剂,如灯盏花素注射液,性温,具有通络解表作用,对于兼有外感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为宜;
(5)川芎制剂,如川芎嗪注射液,其性偏温,能上达巅顶,适用于兼具头痛的血瘀证;
(6)红花制剂,如丹红注射液,性温,善活血通经,适合瘀血较重的心脑血管病;
(7)水蛭制剂,如疏血通注射液,性平,具有破瘀通经作用,对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疗效突出;
(8)脉络宁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其性偏凉,具有清热养阴活血之功,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瘀证。
专家介绍:
王小沙,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
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学中班。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近30年。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及各种头痛、头晕、脑鸣、焦虑、失眠及高血压病等。尤其是对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溶栓,脑血管病支架后再狭窄的预防及慢性脑供血不足有丰富经验及独特疗效,深得患者的好评。
个人网站:好大夫在线 http://wangxiaosha5382.haodf.com
出诊信息: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六上午
出诊地点:西苑医院脑病二科
编辑 王向玉
控制小血脂,解决大问题
北京/韦依佛
年龄大了,很多老年朋友的健康问题也接踵而至,“三高一低”颇为常见,“人人手中一把药,严控血糖血脂和血压。”不过这些慢性病咱能控制住也还好,最令老年朋友们担心的恐怕还是心脑血管疾病,因为这类疾病最为凶险。大家都知道,“心梗”、“脑梗”一旦发作,治疗若不及时便有生命危险,即使治疗及时还会有后遗症的可能,不但降低自己日后的生活质量,更会为家人带来困扰。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朋友们都知道严控“三高”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的意义,可是个中道理却是什么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细细道来,让我们先从血脂谈起吧!
血脂,简单来讲,就是指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通常是指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这也是我们老年朋友们检查血脂时常见的两项,那么剩下的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先卖个关子,一会儿告诉大家。
那血脂异常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很多老年朋友都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血管会硬化,或者有的朋友们自己就已经得了“冠心病”,那我们就先从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动脉粥样硬化说起。
人身体中的血管,就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管一样,不仅为我们传输生命之源,更重要的是它应时时保持畅通,才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健康。
如果血液中的胆固醇增高,就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也就是“水管壁”,从而让它更容易被“水垢”,也就是血管中日后易形成斑块、血栓的单核细胞、血小板等等吸附,与此同时它也会让“水管壁”越来越薄,从而透过越来越多的脂质,进一步放大这个过程。
而这仅仅是一方面,再来告诉大家,我们的血脂在血管中是以脂蛋白的方式运动的。因此,脂蛋白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前文提到的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极易被氧化,从而成为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被单核细胞“吃掉”,但是被吃掉之后却不能被消化,而是形成了大量的“泡沫细胞”,这些,就是日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基础!一旦泡沫细胞愈积愈多,终于形成复杂繁多的斑块,其中不太稳定的斑块破裂后导致大量凝血的物质进入血管腔,至此,水垢——局部血栓正式形成。
老年朋友们,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事实!血脂增高之后对血管的破坏即相当于水管中水垢形成的过程,大量的水垢不仅会堵塞水管,使之不再通畅,并且一旦水垢破裂,随水流移动到其他狭窄的地方,也会使那些地方发生堵塞!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移动形成栓塞的原因。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心脏,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严重则会导致心肌梗塞;如果发生在大脑,无疑会形成脑梗塞或脑栓塞,万一斑块向血管外破裂就形成了脑出血,后果相当严重!
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心中都会有一个初步结论了吧?那就是——血脂都“不好”,是吗?此言差矣,我们的高密度脂蛋白还没有出场呢!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输出胆固醇,促进代谢,因此被誉为“血管清道夫”。笔者曾经在医院里听到过一位老年朋友对另一位做如此解释:低密度脂蛋白是“坏”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好”脂蛋白。这话没错,再加一句,极低密度脂蛋白“更坏”!因此大家在体检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极低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偏高,亦或是高密度脂蛋白偏低时一定要给自己敲响警钟,及时跟踪。
相信现在大家对血脂的认识更清楚楚了吧?尤其是老年朋友们平日一定要定期检查,关注这几个指标;如果大夫都让您控制血脂了那您可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控制好小血脂可是真能解决大问题呢!
下面,我就给咱老年朋友们介绍一下控制血脂的方法。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很多老年朋友们对吃药还是心有顾虑的,在这里笔者郑重地告诉大家。早期的血脂代谢的异常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的,所以咱们暂时不需要吃药。但是大家一定要定期监测血脂的变化,如果控制的不好一定要咨询专科大夫认真服用药物。
如何改善生活方式,具体来讲,首先是从饮食中控制。这包括两个方面:说简单点儿,就是少吃高胆固醇类食物;多吃含胆固醇较低的或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在食物中,肥肉,动物的脑、肝、肾、各种蛋黄、蟹黄、鱿鱼等含大量胆固醇,应该少吃。比如鸡蛋,咱每天只吃一个就行;不过老年朋友们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如果血脂不是太高,咱也不用只吃蛋清不吃蛋黄。含胆固醇较低的食物,比如谷类、瘦肉、鸡鸭肉(去皮)、鱼类(尤其是海产鱼)、海参、海带、薯类、香蕉等食品,以及植物油(尤其是橄榄油),咱们可以适当地吃。另外,现在已经证明大蒜、洋葱等食物可以降低血脂;牛奶、豆类制品等蛋白质不仅可以增强人力免疫力,也有利于控制胆固醇;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玉米、小米、高粱、燕麦、荞麦等粗粮,还可以促进胆固醇在人体内的排泄,这些咱都能选用。还有啊,我们老年朋友们很多人爱喝茶,那么绿茶和普洱茶也有降血脂作用。
此外,运动也是改善生活方式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运动会消耗来源于糖类和脂肪的能量。而对于我们老年朋友们,在锻炼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千万不能参加过于剧烈或勇猛的运动,比如散步什么的都可以,量也要适度,以微微出汗,心跳加快为度。而除了散步,我们老年朋友们还可以考虑的运动有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站桩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气功的内容。太极拳和八段锦是动功,站桩属于静功,大家练习的时候还可以和调息,守意念等等结合起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年朋友如果身体素质较好可以练习陈式太极拳,刚柔并济;身体状况较为普通的可以考虑练习杨式太极拳,趋于和缓;或者练习八段锦或者单纯站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年朋友们还要勤用脑,切不可上午贪睡。人的大脑会消耗很多热量,因此,用脑十分有利于减少我们体内脂的肪堆积,从而降低血脂。并且咱老年人多用脑还有预防老年痴呆呢!
如果以上的内容大家都认真完成了,可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脂,那就需要服用药物了。现在常用的降脂药要有他汀类、贝特类和烟酸类等等:
他汀类主要抑制胆固醇合成,一般用于以总胆固醇升高为主还有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贝特类一般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型。烟酸类药物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最明显。最近几年,他汀类药物研究比较多,进步也比较大,因为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效果惊人!这个笔者在医院是很有经验的,此外,它还会同时轻中度降低甘油三酯,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所以疗效非常肯定,也是国内外指南中的推荐用药。当然,笔者在这里只是浅谈,老年朋友们具体的选择用药问题一定要咨询专科大夫,遵医嘱用药!
此外,调脂药物的副作用大家必须要了解:烟酸类的药物可能升高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他汀类的药物在与某些药物合用的时候可能会造成肌肉溶解,还有可能有消化不良、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大家服用时注意观察,不过一般都不要紧。
那我们中医对脂代谢异常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中医认为,老年人寿高体弱,脾肾渐虚,从而气虚阳亏,血滞脉涩,津液失于输化导致痰聚瘀生,脾虚失于健运,肾虚不能主液,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肾阳亏虚,气化不能,故影响膏脂的敷布转化,并且先后天之本亏虚,肝木亦不得调达舒畅,胆病不能净浊化脂,引起血脂升高。因此,中医总以调理脾胃为法,兼以化浊除瘀。
最后呢,笔者在此向我们的老年朋友们分享一些常用验方,以飨读者:
方1
组成:绿茶2 克,菊花10 克,山楂片25 克。
用法:加水400 毫升煮沸5 分钟,分3 次温饮。加开水复泡续饮,日服1 剂。
方2
组成:绿茶、荷叶各10 克。
用法: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方3
组成:绿茶、何首乌、泽泻、丹参各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
方4
组成:荷叶、山楂、乌龙茶、六安茶。
用法:共研粗末。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方5
组成:山楂片300 克,大枣、红糖各30 克,米酒1000 毫升。
用法:浸10 天。每天摇动1次,以利药味浸出。每晚睡前取30~60克酒饮服。
说明:实热便秘者忌用。
方6
组成:乌龙茶3 克,槐角18 克,何首乌30 克,冬瓜皮18 克,山楂肉15 克。
用法:水煎诸药去渣取汁,冲泡乌龙茶,当茶饮。
方7 茵陈降脂汤
组成:茵陈30克,生山楂15克,生麦芽15克。
用法:加工成口服糖浆,每瓶500毫升,口服3次,每次30毫升,连服2000毫升。
方8降脂汤
组成:桑寄生18克,制首乌20克,制黄精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9加味防己黄芪汤
组成:黄芪30克,防己12克,白术10克,甘草4克,生姜10克,大枣3枚,草决明20克,黄芩10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证:证属脾虚,湿热并重者。
方10消脂方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防己15克,白术15克,首乌30克,泽泻60克,栀子30克,茵陈30克,水牛角30克,仙灵脾30克,大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
方11清消饮
组成:荷叶12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草决明15克,薏苡仁15克,防己15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
适应证:证属脾虚痰浊者。
(编辑 钟离央)
“黄土”巧治仪国公
北京·李彦奇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前往京城开封行医,声名鹊起。
某天,宋神宗的儿子仪国公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太医院的太医们更是在宫中进进出出,但是仪国公毫无起色,病情反而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但是钱乙并未表现出来胆怯之色,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回禀圣上,皇子抽筋之症确实是肝风所致,但据我诊断,太子的本病在肾,是因为肾水太过而导致肝木困于水湿,所以表现出来抽风的症状。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脾属土,黄土汤正是温补脾阳,以加快体内水湿的运化,水不那么重了,木自然就不动风了,那么病就会好的,所以此症当用黄土。”(此黄土不是我们随便在外面挖来的土沙,而是“灶心土”,就是过去土灶台锅中心正对的下面的一块焙烧很久的黄土,是一味中药,又叫“伏龙丹”。)
钱乙生平: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三岁时,父亲出门东游,就再也没回来,而他的母亲早已亡故,于是他被姑父——一位姓吕的医生收养。
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跟从姑父学习医术。少年的钱乙常常和姑父出门行医,姑父发现他对小孩子有特别的悲悯之心,于是就鼓励钱乙专心研究儿科医学。当时很少有专门的人致力于儿科,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于是钱乙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为此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现在众所周知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出于此书。此书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著。
(编辑 玖零)
不可忽略的神经性头痛
北京 裴卉
随着社会地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也逐步承受着比以往更大地生理和心理压力。在这样高强度的压力下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其中神经性头痛是最常见的一种,并且越来越年轻化。那么什么是神经性头痛,它都有哪些症状呢?下面咱们来具体谈一下:
首先神经性头痛主要是由于精神、情绪因素或各种压力引起的头痛,如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性头痛、癔病性头痛、抑郁症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也称肌收缩性头痛)、焦虑症引起的头痛等,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 疼痛位置多为头两侧, 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 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这类头痛多伴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如心慌、气急、焦虑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状。其病程漫长,成年累月,但头痛程度为轻、中度痛。由于这类头痛没有器质性病变,如脑出血、急性脑梗塞、脑占位性病变,患者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有的患者简单服用一些止痛药物,有的患者甚至不服用药物,大多采用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方法,不去积极的治疗。
那么得了神经性头痛不去治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目前随着社会- 心理- 生物综合医学模式逐渐在临床中被认知和推广, 对神经性头痛患者在积极治疗疾病本身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负面情绪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患者生理上的疲劳, 疼痛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沮丧情绪的产生[ 2, 3] 。尽早发现这些患者的负面情绪, 检出这些患者发病的外界因素和自身问题, 及时进行目的性的全面干预, 对减少器质性疾病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神经性头痛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地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神经性头痛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首先我们看看中医对神经性头痛是怎么认识的:神经性头痛总属于中医“ 内伤头痛” 范畴。头痛病名首见于《内经》, 称为“ 头痛” 、“ 首风” 、“ 脑风” 。因发作痛势剧烈, 痛在一侧, 或左或右的特点与“风邪” “ 善行而数变” 的致病特点较为相符, 故称.。神经性头痛的发病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郁阳亢,或肝郁阳亢,阳亢火生,上扰清窍,而发头痛;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精血不承,亦可引发头痛;或久病入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笔者在临床中治疗一患者李某,女,47岁。头痛20余年,痛如锥刺,每于气候变化或情绪激动时诱发,月经前后加剧,休息后自行缓解,一直未予治疗。近段时间,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均增加,以致影响休息与工作,并伴发耳鸣,心慌,失眠,易惊,月事不下。就诊时患者精神萎顿,面色暗滞,双目红胀,口唇紫暗,舌质暗苔薄白,脉弦长有力。证属肝肾阴亏致肝阳偏亢,且患者久病入络,血瘀阻于清窍。治宜滋阴潜阳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合镇肝熄风汤原方原量加减。患者服用两周后月事已下,头痛发作的频率明显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仍有耳鸣,心慌,失眠,易惊,脉弦长未起,舌紫未退,宿瘀久伏之证。效不更方,继服上方一月余,再来复诊,精神佳,面色润泽,双目红胀、耳鸣、心慌、失眠、易惊诸症均消,口唇,舌质见淡,脉缓和有力。嘱其续服六味地黄丸一年,一直未再发病。笔者认为面对神经性头痛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治疗方法及药物错综复杂;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联合用药所产生的多种不良反应又让患者望而生畏的西医治疗现状,中医灵活的辨证论治显示出了优越性,使神经性头痛的治愈率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神经性头痛患者,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说服他们尽早的接受治疗,减轻病痛并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编辑 王向玉
太极拳帮我躲过一劫
湖北 武汉市 高延萍
十年前,我得了乳腺癌,做了乳房切除,又经过了6次化疗。在度过了一波又一波的磨难后,最终完成了化疗。半年后,当我走出医院时,我才发现身体已经全垮了!虚弱得上二楼都要喘气。感冒三天两头就来侵犯,而且每次都很难治愈,打针吃药要折腾七八天才行。
身体的虚弱迫使我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要走出去锻炼身体。到晨练场所观察后,我发现自己最想学习打太极拳,太极拳看上去节奏缓慢、阴柔舒展、内外兼修。我开始跟在别人后面比划起了太极拳。一开始打太极拳,我就爱上了这项运动。于是,我不仅刻苦练太极拳的基本功:站桩、走猫步、压腿,跟在那些太极拳老师后面细细揣摸,还买来太极拳的书籍和影碟,每天刻苦钻研,用心模仿、比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我的太极拳打得熟练多了。而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感觉自己的身体日益健康起来,曾经僵硬的胳膊和腿灵活了许多。我对太极拳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练熟了杨式太极拳85式后,又转而学习陈式太极拳。由于在打陈式太极拳中,要缠丝发力、腾挪弹跳,这使得我的身体越来越柔韧灵活,也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让我躲过一劫。
那天,是我患乳腺癌十年的日子,要如期去医院做复检。到了医院门口,老伴进去帮我挂号,而一辆医院的救护车悄然朝我倒车过来,由于司机没有按常规提示按喇叭,我全然不知。救护车蓦地将我撞飞五六米远。听见我的惊叫,老伴从医院跑了出来,见我摔倒在地,连身上的衣服裤子都摔破了,吓得脸色煞白,司机也吓得不轻,赶忙和老伴一起把我扶起来。
我慢慢挪了挪腿和胳膊,感觉没什么问题,只是有几处擦破了皮,火辣辣的疼。在老伴和司机的搀扶下,我走进了医院。大夫给我全身上下检查以后,说:还好,没有伤到骨头和筯。然后又好奇地问:像这样被救护车撞飞的情况,一般起码都会骨折。你居然没什么大碍,是不是练过什么气功或武功?
我照实回答:我没练过气功,但是每天坚持打一两个小时的太极拳。大夫恍然大悟地说:对!就是因为你每天打太极拳,你的灵活和柔韧才让你躲过了这一劫!也可能是在救护车撞上你的那一霎那,你本能地弹跳了出去,才避免了冲击撞伤。
我细细一想:的确如此!要是没有太极拳,不知道会被装上到什么程度呢。想到这里,我欣慰地笑了,觉得自己的努力真是没有白费!想起了一句时髦的话,打太极拳真给力!
编辑 玖零
外向背后的“孤独”
河南 濮阳市 七祈
案例回放
小雯在公司请了假,据可靠消息八卦,她是心理出了问题,好像是什么孤独症,需要接受心理医生的专业辅导和治疗。此消息一出,众人皆惊:怎么会呀,就那个整天笑嘻嘻的小丫头,会得孤独症?打死也不信呀!
无怪乎大家不信,小雯给大家的印象可是“外向型”的。虽然公司里工作压力挺大的,但小姑娘从不叫苦,加班也好出差也罢,总是毫无怨言地干在前头。老板经常夸她乐观开朗,挺器重她的。并且,小雯和同事们处得也挺好,和谁都聊得来,人缘没的说。这样的人也会有心理问题,还是孤独症,不是开玩笑吧?
很快,此事有了“后续报道” 。
最初发现小雯好像出了问题的是她母亲。从一年多前,小雯妈妈就发现她下班回到家很少说话,问她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或者麻烦,她也不肯说,总是躲在自己房间里不知道干什么。开始时妈妈觉得孩子工作累需要休息,也就尽量不去打扰她。可是后来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周末在家,她能两天不说一句话。妈妈软硬兼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才知道小雯这种情况叫做“外向孤独症”。
心理专家分析
“外向孤独症”初听起来似乎不好理解,其实并不罕见,现在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患者,并且有这种情况的人群有扩大之势。
从医学角度讲,外向孤独症属于孤独症的一个分支,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各人的性格类型、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环境有关。
一般来讲,孤独症患者往往是抑郁质的人,外向孤独症也不例外。抑郁质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内心丰富而敏感,当遇到自己感觉不如意的事情时,内心也更容易形成一种不安全的人际交往模式。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竞争激烈”、“人际交往复杂”等等的压力。但是,一部分抑郁质的人感到不合适在人前表露过多的情感,就尽力维持自己的“乐观积极”,便形成了人前人后的“反差”,即所谓“外向”背后的“孤独”。
在以上案例中,小雯的表现就很典型。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普遍较大,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便“理智”地选择尽力表现自己阳光、乐观、自信的一面。为了“混”个好人缘,便不免有意无意地“迎合”自己身边各种性格的人,这样一来,看上去似乎和谁都关系不错,但很难有真正可以交心的朋友。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情绪,尤其是抑郁质的人。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排遣宣泄,一般就不会造成心理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哭出来就好了”、“说出来就好了”的道理。然而,外向而又孤独的人往往“耻于”通过倾诉来宣泄不良情绪,甚至和家人也很少交流,总觉得那样有悖自己在人前所为,似乎是在亲手撕开自己的“伪装”。并且,因为一贯表现得很“强大”,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就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忽视,再加上没有深交的朋友,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憋”的时间久了,“积”的事儿多了,总有一天会“溃堤”,最终发展成“外向孤独症”。
专家支招
近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外向孤独症八大症状,你中枪了吗?》这个帖子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网友跟帖,慨叹“躺着也中枪”。
很多平时表现得健谈开朗,被标签为“外向”的人,却往往感觉内心很孤独。一般来讲,这属于不良心理状态,并未发展成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也不能听之任之,有一句老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心理问题更是如此,每个人的不良负面情绪,就像一棵树上斜长出的枝桠,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剪,便会悄然枝枝蔓蔓地长大开来,待到它长得枝繁叶茂,便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了,也就是说,不良情绪如果长期维持或向严重方向发展,就会危害身心。
要避免“外向”背后掩盖的“孤独”,首先要注意消除内心的空虚无聊,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听听音乐、做做户外运动、读读自己喜欢的书等等。在人际交往中,不必过多地去想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必要的时候勇于说“不”,活得真实一些,不仅自己心里会减少很多委屈,而且也更能被“同道中人”所接受,交到可以畅所欲言的真正朋友。
此外,有什么困难或者不良的情绪,要注意和朋友、家人交流,通过毫无伪装的交谈,获得的心理上的放松。当然,如果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就要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编辑 王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