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孙清廉
脑卒中是指由于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又叫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据2011年10月29日世界脑卒中日《健康报》报道,西方高收入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下降,中低收入国家脑卒中在上升。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高水平,近几年脑卒中的死亡率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是发达国家的4~5倍,并以每年9%的速度在增加。据最新统计表明,脑卒中已经取代恶性肿瘤成为国民的第一死因。目前中国内地每年因脑卒中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已超过400亿元。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脑卒中存在的错误认识,以及预防措施不力、抢救治疗不及时等原因是造成脑卒中高发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缺血性脑中风——及时救治是关键
脑卒中分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两大类,而其中有80%以上的病人是缺血性脑中风。在许多人的思想中, 多认为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与脑梗死)是慢性病,因此使很多患者延误了宝贵的防治时机。
在我国第6次神经学术会议上,“要把缺血性脑卒中作为急症救治”成为全体与会者的共识。近年来许多专家报告的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证明,缺血性脑卒中在起病后6 小时内,是最有利的抢救治疗时机,抓紧这一“时间窗”,就能大大提高治愈的成功率,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在我国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但高,而且幸存者往往留有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都与缺乏早期诊断和及时抢救有关。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通过尸检的病理研究,发现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神经细胞由于缺氧,在一定时间内坏死病灶的周围组织所受损伤仍是可逆的,由此提出了“半暗带”的新概念。
一般认为“半暗带”自缺血后1 小时即会出现,通常可持续24小时,这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时间窗”。在这段时间内,只要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使“半暗带”向正常组织转化或使它稳定而不继续恶化,就能赢得进一步的治疗时间。北京医院的许贤豪教授报告,在脑缺血的“半暗带”中,发现有损伤性细胞因子存在,消除它无疑会有利于挽救“半暗带”。特别是在“时间窗”的时间内,在治疗上无论是“抗凝”还是“溶栓”,若再辅以免疫治疗,就会明显提高整体疗效。
临床研究也支持“时间窗”的观点。由全国40余家医院参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中期分析表明:“时间窗”控制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409位病人全部采用国产药物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有250位在“时间窗”内治疗的病人,溶栓24 小时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增加了10 分。溶栓后 90 天,46.6%的病人ESS达到了95分,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良好。研究还显示,在“时间窗”3 小时中接受溶栓治疗者ESS增加幅度还要高于3~6小时溶栓者。
出血性脑中风——降体温很重要
对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国外最新研究表明,老人在中风之后,如果在24小时内患者体温异常升高将会增加死亡的危险性。同时另一项研究证明,在中风之后出现发热若立即降温可大大降低死亡率。临床研究表明,对出血性脑卒中,57.6%的病人的高热均是由感染引起的,有感染性高热的病人较无感染性高热的病人死亡率更高。
西班牙一位神经科专家指出,老年人在中风之后24小时内出现高热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当体温高于37.5℃时,应立即降低体温,给病人使用冰敷、冷水擦身或用毛巾冷敷头部等,可降低中风后脑压并改善预后。
对出血性脑卒中由于降低体温就可降低颅内压,而颅内压的降低则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缓解,从而可给病人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临床实践证明,凡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之后,无论是否发热,均可采用降温治疗。
对脑溢血的患者,大多数家属总是用被子将患者盖得严严的,这种做法是不对和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不给病人盖任何东西,并在救护车到来之前用冷水给病人擦身。
此外,由全国15家医院参加的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4天内就开始康复治疗,运动功能恢复可达三级以上。特别是把中医的针灸疗法和西医经典康复手段相结合,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康复和功能改善非常有利。研究还表明,早期就进行康复治疗能大大减少用药费用。
专家指出, 只要改正错误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坚持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就能有效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可有效防止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若突然发生脑卒中,则应尽快送往医院(最好在6 小时内),力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功效,防止与减轻后遗症的发生。(编辑 申 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