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用小药清清“三焦火”
天津·贾佩琰
“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不少人因体内热能散发不畅而出现“三焦火”,表现为口干、咽喉肿痛、口疮、心烦、不寐、便秘、小便短赤涩痛等。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三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悬而未决,争议颇多。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三焦虽为六腑之一,但组织结构与其他脏腑不同,其他脏腑都局限于胸腔或腹腔某一部分,而三焦不是指某个脏器,它是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概括,关系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
以部位划分:三焦代表胸腹部上、中、下三个区域,相当于中脘(胃脘)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焦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焦以下至少腹部位(包括肝、肾、膀胱、大小肠)为下焦。
以功能划分:三焦的“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焦的功能各有特长: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将其输送全身,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主要是心肺功能)。这个作用好像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故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食物(包括脾胃等功能在内),蒸化津液,把营养物质通过肺气的传化作用,以化生营气(血液的组成部分)。中焦的作用好像渍沤食物使之变化一样,故有“中焦如沤”之说。下焦的功能是把人体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泌别清浊,食物残渣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剩余部分经过气化由肾通过膀胱排出体外。下焦的作用,好像管道疏通液体一样,因此以“下焦如渎”来形容它。
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内几个脏腑在水谷消化、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等方面功能的总和,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中气、宗气三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因此,三焦的病理变化也就大都表现在胸腹部位,以及输送水谷营养和排泄废料等方面。一般来说,表现在心肺的叫上焦病,表现在脾胃的叫中焦病,表现在肝肾的叫下焦病。由此可见,三焦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它使得其他脏腑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协调一致,从而保证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上焦之火:指上焦(心、肺、头面部)有火,常表现为头晕、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咳嗽痰涎、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心悸不寐、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等。清上焦火可用莲子心3克,麦冬5克,淡竹叶5克,水煎,当茶饮用,每日1剂,连服3~5天。莲子心清心祛热。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淡竹叶祛烦热,利小便而清心。也可服用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清肺抑火丸、清火栀麦片等清上焦之火的中成药。
中焦之火:指中焦(脾、胃)有火,常表现为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等症状。清中焦火,可用芦根20克,栀子5克,水煎,当茶饮,每日1剂,连服3天。芦根清胃热而生津止渴,利小便。栀子泻三焦火,善清胃脘火盛而使小便通。严重者可选用清胃黄连丸、牛黄清胃丸等中成药。
下焦之火:指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有火,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涩痛,妇女阴部瘙痒、白带增多或色黄、心烦易怒、两胁肋胀痛等症。清下焦之火,可选用玄参10克,白茅根20克,水煎,当茶饮用,每日1剂,连服3~5天。玄参主入肾经,能壮肾水以制浮游之火,具有清上撤下之功,尤其是邪热内盛、肾阴不足之证更为必用之品。白茅根清热凉血而利尿,故下焦之火从小便而出。也可选用当归龙荟丸、夏枯草胶囊、龙胆泻肝丸等。
另外,平时易“上火”者,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食物。
1.清热解毒类:如黄瓜、番茄、竹笋、绿豆、芹菜、荸荠、菱角、马齿苋、黄花菜等,多具有抗菌消炎作用,适用于各种热性症状。
2.苦寒制火类:如苦瓜、苦菜、厥菜、丝瓜、田螺、茄子、荞麦、兔肉、田鸡等。以上食品有寒凉之性,可化热降火,多用于实火证。
3.利湿泻火类:如冬瓜、西瓜、薏苡仁、扁豆、苋菜、赤小豆、鸭肉、鲫鱼、泥鳅、莴笋、绿豆芽、鸡内金等,适用于各种湿热症候。
4.攻下实火类:如香蕉、芹菜、马铃薯、芝麻、桃仁、海蜇、白萝卜等,适用于小便短黄,大便干结、口干口苦、腹胀纳呆等症候。
5.凉血敛血类:如莲藕、梨、荸荠、木耳、黄鳝、糯米、藕粉、荠菜、玉米须等,可用于鼻衄、便血、尿血、牙龈出血等血热妄行之症候。
6.滋阴降火类:如甲鱼、海带、紫菜、海参、菠菜、猪血、乌鸡、南瓜、蛤蜊、银耳等,多用于阴虚火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夜不能寐等症。
(编辑
王丹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