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中医药干预
(2011-08-03 14:26:28)
标签:
杂谈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中医药干预
——访北京中医医院 黄丽娟教授
北京·梁
专家简介:黄丽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96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北京市中医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甲状腺疾患、各种疼痛及发热等,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尤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深有体会,疗效显著。
在1977年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新纪元后,以PTCA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PCI)迅速发展。目前,PCI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PCI侧重于干预冠脉局部病变,疗效明显。但术后6个月内,因手术而诱发斑块不稳定、激活血小板凝血系统造成冠脉再狭窄,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概率达30%~35%。
笔者:黄教授,中医药对PCI术后冠脉再狭窄能否有效干预呢?
黄教授: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拓宽,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也不断提高。可介入治疗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继续发展,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我在临床上就见过许多这样的病例:有些病人PCI术后不久即发生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死。对于这些病人来说,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率,进而有效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概率。
西医对PCI的术后治疗,主要是让患者在坚持服用基础治疗药物的同时加用抗凝血剂等,如波立维、阿司匹林。
气滞血瘀型胸痹心痛:因肝郁气滞、血脉瘀阻,出现胸闷憋气、善太息、两胁胀痛等主症,兼见情志抑郁,嗳气少食,症状多随情志变化而加重,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者,治以疏肝解郁,和血通脉,宁心止痛。药用柴胡、郁金、薄荷、玫瑰花、丹参、白芍、延胡索、茯苓、炒枣仁、麦冬、五味子、炒白术等。
(摘自《家庭中医药》杂志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