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麻疹

(2010-12-23 11:54:27)
标签:

育儿

易发生

北京

麻疹疫苗

皮疹

健康

分类: 常见病&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

北京·小  

在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的大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是近几年来麻疹发病率不断出现反弹。以北京为例,截至2010年5月23日,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418例,较2009年同期上升62.8%,报告死亡病例4例。

麻疹疫情的走高,根本原因在于易感人群的积累。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且1岁以内婴儿及青壮年多有发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出现有红晕的灰白小点(Koplik斑),以及皮肤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后、头面部开始向全身扩散,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并伴有糠麸样脱屑为典型特征。

麻疹好发于冬春季节,其他季节也有散在发生。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周期性流行。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的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4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以眼部症状较为突出,可有结膜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有帮助。

③Koplik斑,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为本病早期特征。是直径约1.0毫米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1~2日内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幼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体温可升高至40~40.5℃,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年幼体弱、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患麻疹后极易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如下:

1.肺炎:并发肺炎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气促、鼻翼扇动、发绀等症状。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2.喉炎:麻疹患者常伴有轻度喉炎,出现声音嘶哑,有刺激性干咳。重症喉炎则有声嘶加剧,犬吠样咳嗽,甚则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理,则可窒息致死。

3. 心肌炎、心功能不全:重症麻疹因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可影响心肌功能。营养不良小儿并发肺炎时,临床表现为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四肢冷、发绀等。

4.脑炎:麻疹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其他出疹性疾病为多,多发生于出疹后2~5天,偶见于前驱期,也可在出疹后2~3周发病,常出现高热、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失明等后遗症。

5.其他:尚可并发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原有结核病灶者可扩散恶化,发生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麻疹后也易发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一种特效药物能够治疗。所以一旦感染了麻疹,主要是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口腔、鼻腔及皮肤的清洁。保护眼睛,避免强光照射。眼分泌物过多可用3%硼酸溶液冲洗,口唇干裂可涂植物油。供给足够水分和热量,酌情给予维生素B1、C等,继发感染酌情选用抗生素。出现并发症可根据具体病症进行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疹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

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辛凉透表、清宣肺卫为主,常用连翘、葛根、防风、前胡、桔梗、牛蒡子、薄荷、荆芥等药;出疹期以清热解毒、佐以透发为主,以西河柳、葛根、紫草、牛蒡子、蝉衣、升麻为主药;疹回期则以养阴益气、清解余邪为主,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合并肺炎者,治以宣肺开闭、清热解毒,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咳重痰多者,加瓜蒌、紫苏子;喘甚者,加紫菀、款冬花、葶苈子;热甚者,加黄芩。合并喉炎,则清热利咽、解毒消肿,药用金银花、板蓝根、射干、玄参、牛蒡子、瓜蒌、桔梗、葶苈子、贝母等;热甚者,加黄芩、生石膏;便干者,加大黄、玄明粉。合并脑炎者,需清营解毒、平肝熄风,以羚角钩藤汤加减;痰多者,加竹茹、陈皮;昏迷较深者,加石菖蒲、郁金,或加服安宫牛黄丸。

由于麻疹病毒在人体外及空气飞沫中存活时间不长,在室内空气中保持传染性约2小时,所以疫情多发生在人员较集中的环境,如幼儿园、学校、工地、军队、医院等集体单位,所以以上单位的人群如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都容易感染麻疹。

病人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可以避免麻疹的不断传染。病人适宜隔离护理和治疗,避免外出感染他人。隔离至传染期结束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应隔离至出疹后10天。在流行期间,应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效接种麻疹单价或联合疫苗,目前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是8月龄进行第1针接种。为避免母传抗体的干扰,18~24月龄再接种第2次。对于没有在0~2岁内及时接种、没有患病史或免疫史不详的人群,在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可补种麻疹疫苗。

自2010年9月起在几周时间内,我国公共卫生部门将启动有史以来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次麻疹疫苗免疫接种活动,将为所有的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全国范围内的强化免疫战役即将打响。通过本次行动,逐步实现在2012年消灭麻疹的目标(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