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呐喊
(2009-12-08 16:12:35)
标签:
龙骨商史甲骨文王懿荣中国文化 |
分类: 慧眼&专家门诊&医生的故事 |
北京·尤
在20世纪,中药龙骨遭遇千古奇冤,“人吞商史” (破坏甲骨文)和“糟蹋珍贵化石”的指控,把龙骨、龙齿从《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上拿下,《中国药典》从1985年版开始只好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2009年是甲骨文发现110周年,非常值得纪念,但是在视频和平面媒体文章里几乎毫无例外地重复王懿荣从服用中药龙骨而发现甲骨文的误传,“龙骨惊现”成为“发现甲骨文”的重头戏。有些人不顾有字的不是龙骨,是龙骨的没有字(图1、图2)的事实,厉声斥责:“那一锅锅、一剂剂,(龙骨)作为药吃掉了,不知道吃掉多少甲骨文,造成多大损失。”中药界再也不能沉默了,还龙骨以清白不仅是中药学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甲骨学去伪存真、保持科学的纯洁性。
龙骨与刻或书写文字的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称)不同质、不同时。龙骨是几万年、几百万年前古象(如剑齿象、铲齿象)、古犀牛(如板齿犀、披毛犀)、三趾马等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在第四纪和第三纪晚期异常地质事件中被深埋地下(龙骨矿藏多呈小型窝状或透镜状)或堆积于洞穴的骨骼化石。殷墟遗物甲骨则是3000多年以前人为埋藏的。从19世纪末以来,先后发现有文字的甲骨近16万片,故小屯村村民耕田地就能挖出(图1左中),经专家鉴定主要属龟甲和牛肩胛骨,少量为牛肋骨和鹿骨,属于现代动物,不是化石。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发掘出甲骨共1583件,其中1558件为中国花龟Ocadia sinensis的甲,余为牛骨,没有一件是龙骨。甲骨为形状相对规则的片状,硬度小,具有刻或书写文字的平整表面,可用于占卜(根据烧灼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并刻成卜辞,图1左下)。龙骨为形状很不规则的块状,硬度大,几乎没有可以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图1左上),不具有用来占卜的性质(烧灼不出裂纹),而且吸水性强,自古就有“舐之着舌者良”的鉴别标准和特征,仅此一点,极易与甲骨相区别。
以上事实和证据本来就完全否定了“人吞商史”之说,然而指控者在拿不出一件有字龙骨的实物证据来的情况下,运用偷梁换柱手法,由展示有字破碎甲骨的照片(图2下,与龙骨毫无共同之处),或者说“龙骨在药店里还是有大片、小片的”(避而不谈有字无字,把块状的龙骨硬说成是片状)去推论王懿荣“看到破碎龙骨上的字,是完全可能的”,进而把“可能”当真,这是很不负责、很不科学的。还有人无视甲骨是现代动物的科学鉴定,声称“这样的刻痕出现在一种几十万年前的动物骨头上,绝非偶然”,如果不是无知,便是故意制造混乱。“罗王之学”(对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罗振玉和王国维学问的尊称)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同,是因为采用了文献和出土实物对应的“二重证据法”,如果采用同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人吞商史”的指控就根本不能成立,使用龙骨没有对甲骨文造成任何损失。
“人吞商史”源于1931年(王懿荣殉国30年后)一个记者以“汐翁”的笔名在《华北日报·华北画刊》第89期上发表的“龟甲文”,文中杜撰了一个到现在还反复引用的离奇故事:1899年秋王懿荣得了疟疾,家人到菜市口外达仁堂中药店抓药,王懿荣打开药包翻检时,从一味名叫“龙骨”的药上,发现了不像是随手刮削的划痕,导致甲骨文的发现。奇怪的是有一些大师级专家,一方面认为文中所记甲骨发现年代、地点、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是谁等都满是错误,断然予以否定,另一方面却坚持“关于生病服药云云……则是符合实际的”。更有甚者,在汐翁传说演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演义,添枝加叶,随意改编(如2009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那篇文章,就把王懿荣患疟疾的时间从深秋改成夏天以符合发病季节)。遗憾的是,有不明真相的中医药同行,也参与新的传说演义,硬说菜市口没有达仁堂,但有鹤年堂,店里的“师傅们讲过王懿荣到西鹤年堂买药的事”。还有资深中医药专家引以为自豪地撰文说,在龙骨“身上有过重大的考古发现”(指发现甲骨文)。
有感于龙骨遭遇的“内忧外患”,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关于生病服药云云”的故事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第一,如果王懿荣患疟疾,病状是寒热往来(发烧、寒颤交替),卧床盖被,不可能去打开药包翻检。因为是急症,家人当是迅即煎熬药汤,服侍主人服药。故事的编造者没有提供药方中其他药物组成,稍有中医药常识的人都知道,龙骨的功效是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杀不了疟原虫,退不了疟疾引起的高热,因此王懿荣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里去翻检余下的药包。第二,甲骨专家统计,1899年王懿荣只买了12片甲骨,是从范姓客商那里买的,没有提到从药店里买,请问“只要见到带字龙骨全部买下”的实物哪里去了?所谓“一锅锅、一剂剂”带字龙骨在哪里?第三,王懿荣以及与他同时关注甲骨的刘鹗、王襄等学者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证明生病服药发现甲骨文的资料,王懿荣的第四子王崇焕1920年为其父编著的《清王文敏公懿荣年谱》与刘鹗著《铁云藏龟》(图2上)自序均只有范姓客商卖甲骨给王懿荣的记载,而无“生病服药”的只言片语,这就是否定“人吞商史”的铁证。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现、发掘和调查研究甲骨文过程中,出售甲骨的村民、收购转卖甲骨的古董商都有说谎和作伪的情形,如古董商慌称甲骨来自汤阴县古羑里城、河南淇县朝歌遗址。外籍传教士明义士1914年初次所购甲骨就全系新鲜牛骨仿制,这些都已被揭穿,成为历史教训。“人吞商史”关系到国史的真实和国医的发展,决不可小视,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参与辩论和澄清,因此建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药学会等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学术团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力促尽快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
2010年7月是王懿荣以身殉国110周年,
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规格和规模来加以纪念。为了节目和作品的可视、可读而“戏说”,是对爱国者和“甲骨文之父”极大的不敬,绝不可取。纪念王懿荣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为王懿荣立新传,去掉一切关于他的不实传闻。当八国联军的铁蹄踏进紫禁城的时候,王懿荣以死抗争,大义凛然,余秋雨把他比做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我们仿佛听到这真正的龙骨的呐喊:我没有得过疟疾、没有翻检过中药龙骨;与之呼应的是,中华医药龙骨也在呐喊:我没有破坏甲骨文、没有吞商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