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橘话枳
(2009-11-09 15:03:49)
标签:
枸橘枳壳枳实酸橙李时珍商州美食 |
分类: 慧眼&专家门诊&医生的故事 |
北京·卜 戌
周代橘已是贡品(“厥包橘柚锡贡”),春秋有“橘窬淮而北为枳”,战国有屈原的《橘颂》和“果之美者,江浦之橘”(《吕氏春秋》),两汉有治病良药橘皮、枳实和“蜀汉江陵千树橘”(《史记·货殖列传》)壮观橘园的记载。这流传千古的科学文化传统,在20世纪被以《中国植物志》为代表的“现代植物分类学”抛弃或扭曲了:芸香科没有橘属(称为柑橘属),没有橘(称为柑橘);枳被误定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 (根本就不是中药枳实和枳壳的正品和主流药材)。
在400多年前的《本草纲目》中,橘、柑分明,李时珍曰:“夫橘、柚、柑三者相类而不同。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甘,其皮稍厚而黄,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厚而黄,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误矣。……橘可久留,柑易腐败。柑树畏冰雪,橘树略可。此柑、橘之异也。” 橘、柑这些性质上的区别至今依然存在,不能因为形态上不好区分就混称橘柑。《中国植物志》云:“从文字记载橘先见于柑,但并不等于说从实体上柑起源于橘。”混称橘柑,岂不是说柑起源于橘,证据何在?忽视橘的独立存在和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科学分类的退步,难道橘皮要改称橘柑皮,橘子洲改称柑子洲或柑橘洲,脱离实际的结果是把“权威著作”束之高阁。
“橘窬淮而北为枳”语出《考工记》。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发现了《晏子春秋》的竹简本,它对这句源于生态环境而又极富哲理的千古名言进行如下阐释:“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文中所述的枳应为Citrus aurantium L.,而非枸橘,理由和证据如下:
第一,“叶徒相似”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橘和枳的叶是极其相似的,相似到难以区分的程度,以至于古人误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植物。枳乃橘到淮北后发生变化的产物。宋代《图经本草》亦云:“(枳)如橘而小,叶如橙。” 清代《本草乘雅半偈》对枳的描述是:“树如橘而小,叶如橙而刺。”这说明,橘和枳均应为橘属Citrus植物(单身复叶,图1)。而枸橘为三出复叶(图2),与橘迥然不同,极易分别。继续坚持枳为枸橘的错误,不仅无法正确解读 “橘窬淮而北为枳”,而且也是对古人辨认植物能力的漠视。
第二,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枳实入药的记载。历代枳实和枳壳的主流品种和正品,其植物主要来源都是Citrus aurantium L.。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枳的附图(图3右)即为此种。酸橙只不过是宋以后枳的通俗名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药材)既厚且辛,书曰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无橘。此自别种,非干变易也。” 《图经本草》 描述枳实、枳壳为 “翻肚如盆口唇状”(未成熟果实一剖为二,干后果皮部分向外突出,如图4所示)。“既厚且辛”和“翻肚如盆口唇状”的药材特征与Citrus aurantium完全一致,而其他同科来源的次要品、伪品则无此项特征(图4右即为来源于枸橘的伪品枳壳)。这些对确定枳为何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也被误考者完全忽略了。
第三,近现代植物分类所谓的枳,历代医药学家称枸橘,并视其果实为枳实、枳壳的伪品。《图经本草》明确指出:“近道所出者,俗呼为臭橘,不堪用。”《本草纲目》云:枸橘(图3左)“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篱,亦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误考者对此置若罔闻,唯植物形态和植物分布的地理范围为是,反而批评李时珍绘错了枳图(图3右),指正品枳壳(酸橙果实)为“代用品”。这真是真伪颠倒,是非混淆,对中药学术不尊重到了极点!
第四,误考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为枳的最过硬证据有两条。一是《证类本草》中成州枳实和汝州枳实的附图。这两幅图所描绘的确实很像枸橘,但不是枳实和枳壳的正品,同书明言“生商州川谷”,“以商州者为佳”,不能因为书中没有附商州枳壳的图就予以忽略。成州枳实和汝州枳实虽冠有地名,但绝非道地,一如现今南方某些地方习用“绿衣枳实”(来源于枸橘),中药鉴别的文献多有提及,但毕竟是支流,怎可以舍本逐末。二是只有枸橘才能分布到淮北。商州、汝州(河南陕县西北)、成州(甘肃成县)的纬度分别是33.5°、34.7°、33.5°,橘属植物不可能分布到这些地区,这显然是忽略了古今气候变化的因素。仅以殷代安阳为例,其位置是北纬36.0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很多是刻写在花龟龟板上的,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曾因甲骨文的巨大价值兴奋不已,特地命名为“安阳龟”(后来证明其实就是花龟),说明是当地所产,而非从南方而来。殷墟发现的甲骨文的另一种刻写材料是水牛骨。众所周知,花龟和水牛现在都只生长在南方。在发掘殷墟遗址的过程中,还出土有竹鼠的骨骼标本。竹鼠喜欢竹林,现代以四川最多,安阳也已无分布。以上实物证据说明,2500多年前的淮北曾经是个温暖和湿润的地方,Citrus aurantium及其同属植物是可以生长的,北纬33.4°显然不是商周时期橘属植物分布的最北界限。再者,商州枳壳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地药材,不仅医药著作中有详尽记载,而且唐诗中也有“采尽商州枳壳花”和“处处春风枳壳花”的描写,《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就记录了唐宋时期商州进贡枳壳的史料。商州即今陕西商县一带,显然属于淮北,地处秦岭东段南侧,河流多,气候温和、湿润。据1953~1973年间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最低温度为0℃,最高温度25℃,无霜期208天,柑橘属植物可耐-8℃低温。《商洛特产》上集写道:“枳壳是商州历史名产的中药材,是枳树上结的果实……适应于温暖湿润环境,商洛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又居秦岭之阳,所以枳壳生长得天独厚,古时商州枳树颇多,诗人留有‘枳花明驿墙’和‘土偶人前枳树多’的佳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在商洛的枳树已为数不多……枳树属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枝上有粗刺,形状与橘树相似……所结枳壳圆形,比橘子大,似香圆,香味持久。”“形状与橘树相似”确凿地证明,商州枳壳是枳(酸橙)而不是枸橘。今天的商州(县)依然产来源于酸橙的枳壳,只是少了,这是小气候使然。不作实地考察,就妄下结论说商州枳壳来源于枸橘是很不严谨的。研究农业遗产的专家也认为,枳应为酸橙或香橙Citrus junos(商品药材中少见,也不具正品枳壳“翻肚如盆口唇状”特征),而不是枸橘。
问苍茫大地,谁主中药学术是非?去橘化的分类(称为柑橘)是不可取的,把枸橘误考为枳是完全错误的。在橘、枳两例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正确的。但是现代分类错误地否定了,必需由否定之否定,确立中医药学自主发展意识,推动中药枳实和枳壳标准化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更为重要的是,要正确地继承和传播橘、枳文化,为中华文化和中医药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武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