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验方”情结

(2009-10-10 15:50:05)
标签:

验方

方子

科普

读者

情结

上海

健康

分类: 祖国医学长廊&当代名医

上海·许 蕾

上海有一本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学科普杂志,中医版面只占1/10的篇幅。这么有限的版面,就有近一半花在了介绍验方、食疗方上。我个人认为,这些不应该是中医科普的主力,之所以开出这样的固定栏目,完全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中医基础知识虽然经典,但是普及很难。小中医写不出来,老中医没时间写;写得不好就全是阴阳五行、辨证论治,老百姓看不懂。老百姓总是首先接受自己能看懂而且能用上的信息,所以简单、易操作的验方、食疗知识最受欢迎,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中医精华的代表。畅销书里、网络上,这样的信息铺天盖地,杂志也不能免俗。

一、验方大受欢迎不是好消息

我是从中医科普编辑的角度来说这句话的。一本杂志如果总是着眼于搜集验方、食疗方,必定将无暇反映真正的中医学的进步,杂志本身也不能进步。尤其是目前报刊上登载的这些方子,几乎都是抄袭剪贴之作,缺乏独创性。

真正的验方是前人在不断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真知灼见,是极其宝贵的经验之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是,现在验方形成的基础——实践已经不存在了。新的验方乏人创造,老的验方呢,千百年过去了,疾病谱改变了,还管用吗?没有人实践。一位作者曾经直言不讳应对我的验方组稿邀请:不要叫我写这些东西了,我要写也只能去书上摘,而且我们在临床上根本不用这些方子。这可能是现在验方信息泛滥却缺乏价值的根本原因。尤其现在文抄公泛滥,网络信息更不需要审查,假冒伪劣中医“专家”“专病医院”成害,通过他们发布的验方还可信吗?这类中医知识的广泛普及能令人欢欣鼓舞吗?

所以,每次我跟专家谈,发现他确实有自己的经验方,或者对老验方有实践有心得甚至有改进,就如获至宝,怎么的也要想办法把信息刊出来。可惜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二、验方普及也有潜在风险

身为编辑的我曾经反对在杂志里开设固定的验方栏目,可是没有用,读者不答应,老板也不答应。我反对的原因除了认为上述的目前验方信息缺乏真正价值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认为过度地宣传验方是对读者的安全不负责任。中医治病是要辨证论治的,验方也不例外;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可是,很少有读者能牢记这两点,无论你怎样提醒强调,而且要读者对自己的病证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反对在普及类读物上刊登中医处方,反对引导读者自己给自己治病。即使是验方,也可能有潜在危害,不仅只可能造福少部分人,大部分人是白用、误用,而且可能给人带来人身伤害。

有一次,一位读者写信来骂我们,说他的妻子吃了我们登的验方上吐下泻,说我们害人。为了保证安全性,我们刊登的方子全部是近期通过专业杂志审查、有名有姓的医师提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以那个方子为例。方子里有一味山豆根,用量是5克,在常规剂量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病人因为个人体质的关系,特别敏感,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也出现了毒副反应。我告诉了这个读者我的推测,让他带妻子去医院看病。后来,这个读者没有再来信。

我对读者说要去医院诊断,其实言外之意是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药店给错了药?读者自己下错了剂量?本身根本不适合吃这个方子?同时吃了不洁食物?但是这类有推卸责任之嫌的话我不想说,我觉得既然你办了这个栏目,就要担当起来,就要有承受风险的思想准备,同时也有责任反复告诉读者不要轻易“以身试药”,即使他们不愿听。

读者对验方的热爱,我们有必要去迎合;读者对验方的盲从,我们也有责任去引导。一定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验方,不要认为验方就是“洗洗脚”“掐掐穴位”“泡泡茶”,弄不死人,两眼一闭什么都不管,那可不是在普及中医知识而真是在害人了。

三、“验方”情结祸害不浅

再说个“验方”情结导致的闹剧。

一次,一位署名“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文华医药开发研究所王红发”的人来信,说自己是一位基层医务工作者,是本刊的忠实读者。之所以长年坚持订阅本刊,是因为本刊登载的一则治疗中风的验方挽救了他舅舅的生命。后来,他将该验方加以改进,又帮助了很多中风患者。我们的读者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生,他们常年以本刊为参考读物,从中获得医疗信息和帮助,并经常写信到编辑部来致谢或探讨问题。我们刊登了这封信后,很快接到很多读者的来信、来电,询问该验方的具体信息。

然而在后来跟王的联系中,我们发现这个人竟然是一个骗子,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刊登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读者来信”。他的真实目的是让各报刊的读者冲着“验方”跟他联系,然后他就兜售假药。我们跟西安市卫生局和工商局、周至县卫生局、马召镇镇政府和各相关媒体都通告了这件事。

这件事的教训很深刻,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医药科普的环境是如何险恶,包括一些知名科普杂志在内的知名媒体把关是如何不严。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读者的“验方”情结是如何严重,真的会有那么多人在完全不知道具体信息的情况下,那么迫切地想要得到这个验方。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老百姓在大量虚假医学科普信息的锤炼下,警惕性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读者跟王联系后,无一人上当,不少人接骗子回信后马上来编辑部投诉,使我们能及时调查取证揭露骗局。

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使我很伤心。中医人的声誉正在被这些人渣一点点败坏,中医药普及工作竟然可以成为诈骗的手段!今后除了小心小心更小心,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处理好这棘手的“验方”普及工作呢?

四、实事求是不炒作的科普读物很难畅销

从验方的普及,再说说整个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现在的科普书,医学保健类占了头把交椅,显示出老百姓对健康的空前关注。医学保健科普书中,中医类又占了很大部分。从出版的角度讲,有些书是做得很成功的,它们语言生动、贴近生活,少谈大道理,多讲验方绝招,任何人都能看懂,读得有趣,读得跃跃欲试,所以能在权威售书网上连续几个月占据榜首。可是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这些书又是不严肃的,以偏赅全、绝对化、不科学的结论性语言到处可见,文学化甚至煽动性的描述是它们的文字特征,极易使读者丧失理智分析的能力。

我认为一本好的医学科普读物,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所做的文学化处理、艺术化包装,才是有意义的。可惜现在很多出版商颠倒了这两者的关系,在选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可炒作度——是否容易包装,是否可吸引眼球,是否可赚钱,而把对作者身份、观点的审查放到了次要位置。

也许对医学普及来说,畅销和科学永远是一对矛盾。还是拿验方的宣传方式来讲,一种是作者和编辑以科学性的风格来做,以中立的态度介绍验方,不仅讲它的适应症,也讲它的禁忌症和毒副作用;不仅提醒读者只有部分人适合这个方子,还提醒读者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一种是以畅销书的风格来做,以情绪化的语言来渲染这些验方如何“一帖灵”“立竿见影”,并以现身说法、患者反馈等表现手段来加强这种效果,再起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小标题。在书架上,肯定是后者更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能造成轰动效应,给书商带来大笔进账。不过,肯定也是前者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才是客观的、有真正价值的。

想要受人追捧还是想造福他人?想要赚钱还是想传授经验?这是每一个作者和编者下笔前都要想好、把握好的。

(编辑    肖  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