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还是热的好

(2009-09-09 11:11:57)
标签:

健康

养生

茶饮料

凉性

李时珍

美食

分类: 药膳食疗&编读往来

上海·王  

当今市场上,瓶装茶饮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逐渐成了人们的新宠。这种即开即饮的茶饮料不仅不热,有时还追求酷酷的冰爽感觉。常喝这种茶容易造成纳差、痰多,因为茶本身就是凉性的。

  茶性凉,《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的:“苦而寒,阴中之阴。”可见,李时珍认为茶还不是一般的凉。因其性凉,如再冷服,则不啻于雪上加霜。所以《本草拾遗》中说“食之宜热,冷则聚痰”,《宝庆本草折衷》中也说“凡啜者,宜热而少,不宜冷而多。故冷则停寒聚痰,多则消脂瘦体”。也就是说,喝茶要喝热茶,利用水的热性来抵掉茶本身的凉性,而保留茶叶清头目、除烦渴、利尿、解毒的功用。这种做法,中医叫做去性存用。反之,则易引起咳嗽痰多等疾病。

  总之,茶在古代从来都是热饮的。在茶道最为盛行的唐代,人们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再加盐、葱、橘皮等,煮成糊状而饮。宋代苏轼诗云“薄薄酒,胜茶汤”,汤就是热水的意思。至元代,茶叶泡水取代了繁琐的煮茶工艺,一直流传至今。泡茶步骤虽然简化了,但仍以热水为宜。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喜欢喝瓶装茶饮料的读者就要着急了,心想,要不要将茶饮料放到微波炉里转一转?这也大可不必。青年人一般阳气偏旺,适量饮用也无大碍,但应注意不可过多。否则如李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致数碗”(茗即茶),到了中年,就出现“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反为不美。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脾胃虚寒之人,瓶装茶饮料还是少喝为好。

  古人为纠正茶的凉性,除提倡饮用热茶外,还有很多别的办法。如《本草求原》中说“如暑月以生姜,冬月以食茱萸,则不致伤阳”。就是说,夏天要喝加了生姜的茶,冬天要喝加了吴茱萸的茶。生姜、吴茱萸都是热性的,正可抵消茶的寒凉之性。苏轼在《茶说》中提出:“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只是买茶只为漱口,似乎太浪费了。以上二条,聊备读者参考。

 

(编辑    王滨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