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
(2009-03-05 14:37:10)
标签:
当药羊枣本性杨梅李渔健康 |
分类: 祖国医学长廊&当代名医 |
●
《闲情偶寄》中有一段话颇为精彩:“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偏好之一物,如文王之嗜菖蒲菹,曾皙之嗜羊枣……癖之所在,性命与通,剧病得此,皆称良药。”意思是说: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有药的功效。人的一生,总有一种偏嗜偏爱的东西,像文王偏爱用菖蒲腌成的酸菜,曾皙偏爱羊枣等等。一个人嗜好的东西,往往跟他性命相连,如果重病的时候能得到,都可以称为良药,不能人为剥夺。
人到中年,幼年、青年时的一些习惯,有的丢失了,有的简单保留了下来,还有的根深蒂固,离开就十分痛苦。只是,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对几十年下来形成的习惯造成强烈的冲击。为此,有些人不得不忍痛割爱,把“本性酷好之物”抛在一边,压抑自己的需要,可没想到,最后反于己不利。
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一旦有个什么病痛,更容易对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各方面的关心也比较多。当然,大多数关心是必要的,可有些关心就过头了点,比如设置层层“清规戒律”。有些人为了不拂家人好意,竟也“委曲求全”地接受了,这对健康是无益的。
龙老师是我的朋友,是某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相当的知名度,但也由此积劳成疾,偶感风寒后便一病不起。这下可急坏了家里人,也急坏了单位的领导。大家隔三岔五就去医院探视,心情都非常迫切。家人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自然要对龙老师多年来形成的“陋习”进行“改造”。龙老师平时的爱好不多,但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棋迷,最喜欢找人下棋。生活中的棋友不够,就到网上去找,经常厮杀到半夜三更。对此,家人颇有怨言,但也奈何不得。这次,家人总算逮着机会“治理”他,向他颁布了“禁令”:再不得下棋,再不得上网,晚上九点之前必须入睡。除此以外,还有饮食上的禁令,有的东西一点儿不能碰,而另一些东西则强令下咽。昔日的一家之主,好似沦为了“阶下囚”。虽欲抗争,但在众人的七嘴八舌“呵护”下,总归屈服。虽如此,可心里的百般难受却是一点儿没有减缓,所以病情也一直不见起色,身体还是虚弱得很。最后,他思来想去,想到了我这个朋友,偷偷打电话来求救。
我带去了他最想要的几样东西,包括棋具、四川产的顶辣的凤爪,还有一包中华香烟。初见的时候,他真有一种“人见尤怜”的感觉,病恹恹的,惨兮兮的。他看见我的到来,如见救星,精神为之一振,尤其是看到我提的棋,更是眼放光芒。我先给他做了一个检查,确认没有什么大碍,心里有了数。因为我的医务工作者身份以及和他家人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经过努力劝说和郑重承诺,“关心过度”的亲人们终于“网开一面”,让我们在病床前摆开了“战场”。当然我也和龙老师约法三章,只战一盘,多的恕不奉陪,香烟也最多抽平时的三分之一,龙老师欣然应允。精神一好,再一开胃,没过几天,他就正常上班了。家人都啧啧称奇。
实际上,我只是顺势而为罢了,既没给他吃药,也没给他“填鸭”式的大补。人的心情对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不能完全按所谓的“标准食谱”来规定病人的生活。从其欲,怡其情,是不错的良方!
《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患疫病,十分严重。平日他对杨梅尤其喜欢,一次可以吃超过一斗。当时5月份,正是吃杨梅的时候,他就问妻子儿女:“杨梅上市了没有?”妻儿知道上市却不敢明说,不知他病中能否吃杨梅,就派人偷偷请教医生。医生听后大惊:“杨梅性温,跟病症冲突,不要说吃多,就是吃一两颗也会丧命。”家人知道不能吃,但又怕李渔强要,就施展缓兵之计,骗他说现在还没有,也许过几天就有。不曾料到,因为临街,常有人走街串户地叫卖,被李渔听见。李渔十分生气,责问家人为何蒙骗他,家人就把医生的话转述了一遍。李渔说:“平庸的医生,哪里能知道深入的道理,快为我买来。”买到之后,牙齿刚咬下去,满胸的郁结都疏散了,再咽到肚子里,五脏也都调和了,身体舒畅得已经不知道病为何物。家人看见李渔的样子,知道那个医生的话不能完全听信,就任他去了。后来李渔的病也因此就痊愈了。因为这件事,李渔大发感慨,说:“由此观之,无病不可自医,无物不可当药。”这和最近有些人提出的“求医不如求己”的观点,很有共通之处。
“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道出了养生的一个原则。中医学里还有“胃以喜为补”的理论,想阐明的思想也与此类似。人体自身有一个精密的调控机制,缺什么、需要什么,人体自身最清楚。身体的不适,很多连最精密的仪器也检查不出的时候,我们人体就首先感受到了。有些人喜欢一味蛮补,但不知道,吃进去的虾米不会轻易地就变成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吃进去的钙片也不会立刻成为骨骼的组成部分。人体需要什么才补充什么,这才是正道!人与人的体质有差别,有人喜冷,有人喜凉,有人喜甜,有人喜酸,都是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非要改变经年累月形成的行为习惯。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李渔在最后还是不忘告诫人们:“但须以渐尝试,由少而多,视其可进而进之,始不以身为孤注。又有因嗜此物,食之过多因而成疾者,又当别论。不得尽执以酒解酲之说,遂其势而益之。然食之既厌而成疾者,一见此物,即避之如仇。不相忌而相能,即为对症之药可知已。”意思是说:必须逐渐尝试,由少而多,确定可以使用再使用,这才不至于拿身体做唯一的赌注。也有人因为嗜好某种东西,吃得太多而生病的,又另当别论。不能抓住以酒解酒的论调,就趁机多喝。因为吃多了而生病的人,一见到那种东西,就会像避仇人一样避开它。如果不避忌而能喜欢,那种东西就是对症的药了。这段话可以看作是“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的最好注脚。
(编者注:“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某种疾病而造成的偏嗜某物,不能与此一概而论。例如糖尿病病人嗜甜食,放任食之必将损害健康,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编辑 肖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