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过节须防三种不良心理

(2009-01-09 11:31:40)
标签:

老人

年饭

年货

阖家

焦虑失眠

情感

分类: 心理专家谈心理&精神卫生

●四川·孙清廉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阖家团聚、走亲访友的欢乐日子。然而调查表明,不少老人却产生了害怕过节的思想,把过节当成了一种精神负担,有的甚至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对此老年人和老人子女必须引起特别关注,努力克服这些不良心理,以免影响老人身心健康。

失落心理 研究表明,产生失落心理的老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子女在外地而不能回家过节的老人。这些老人当看到他人家家团聚时,自然会产生孤独寂寞和失落心理。二是退休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老人。在任时每当过年过节门庭若市,迎来送往,热闹非常,而退休之后则变得冷冷清清、“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人由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而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越是临近过年过节,越会变得心神不宁,甚至焦虑失眠,茶饭不思。

伤感心理 主要发生在年老多病,单身没有子女或子女远在他乡,离异与丧偶的老人身上。比如李大爷老伴早逝,唯一的儿子还远赴加拿大学习,加之他又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过春节本来是一件家人团聚的高兴事儿,但对李大爷来说却更感到伤感和凄凉。因为前几年儿子都是回来过春节,儿子的同学等人还常到家里聚会,因而不感到十分孤单。这两年由于儿子在外结了婚,娶了个外国妞,就很少回来过节了。所以,李大爷每到节日前就像是丢了魂,不知所措,茶不思饭不想,衰老得特别快。

此外,到了春节,对多数人来说虽然是添岁增寿,但对年高多病老人,则是离死亡更近了一年,甚至是活了今天就没有明天。对不能正视人生、恐老畏老、害怕死亡的老人,感到以后时日不多,在节日更会伤感,觉得没有趣味。

疲惫心理 产生这种不良心理的老人比较多,原因也多种多样。大多由于儿女们平时都在上班,过节前往往会更加忙碌,没有时间顾家,而过年节时儿女和亲友又往往会回家团聚。所以,每逢年节,老人只好自己一手操持,忙前忙后,既要打扫卫生,又要购置年货,筹办年饭。客人与孩子走了,还要忙于整理收拾。这种情况,特别是对于年事较高的老人,自然会感到力不从心、精神疲惫、头晕头痛,觉得精力一年不如一年。有些老人虽然还不是太老,但由于上还有老,下又有小,“身兼数职”,在过年节时必然要唱“主角”,考虑的事情会更多,劳心伤神,也极容易产生心身疲惫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与减少以上不良心理呢?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不同对策。

1.退休后应重新给自己定位。特别是对过去身为领导的人来说,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必须有一颗平常心,正视这些变化。应该做好心理换位,学会享受清静,使内心释然。因为热热闹闹是一种幸福,清清静静也是一种享受。

2.老人在退休后,都应该有些业余爱好,如重拾幼年的爱好兴趣,或到老年大学学习一些新技艺,或参加到社区的工作中去,如种花、养鱼、垂钓、绘画、书法、写作、下棋、吹拉弹唱等,或去发挥余热,使精神有所寄托,让生活充实、丰富多彩,就会更有情趣,减少孤独寂寞。

3.走出家门。对退休后少了迎来送往的人和一些单身的人来说,应在新环境中结交一些新朋友,并增加与邻居和亲友的交往,建立起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经常外出走走,自然会减少失落感或孤独感。特别是单身老人过节时外界若有不少朋友,多和他们聊聊天、下下棋,就能获得“替代满足”,减少些伤感。

4.进行换位思考。儿女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很可能是不得已,父母要体谅他们。只要自己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这样想就会感到释怀。

5.正视人生。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这一点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必要恐老畏老害怕死亡。在有生之年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6.在过年节前,最好制定一个计划,尽量使购置年货、走亲访友、准备年饭等事务与目标具体一些,过程简单一些,时间安排合理一些,或干脆到饭店吃年饭,这样就会减少些忙乱,避免老人过于疲惫。

7.对过节时的各项事宜,如购置年货等最好发动全家,根据儿女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分配给不同的人共同完成,人多力量大,就不会让老人太劳心费力。比如包饺子,最好全家人一起动手,有说有笑,权当是一次家庭聚会。这样既减轻了老人的负担,又增强了全家人的情感交流与和谐相处。

8.不要过于苛求自己,一切都追求完美无缺。过年节时大大小小那么多事,不可能都做得十分周全。就是不太完美,也不要责备自己,轻松愉快一些,才会感受到节日阖家团聚时的美好与欢乐。

9.学会忙里偷闲,哪怕每次只有10分钟,伸伸懒腰,听段轻松音乐,或与邻居闲聊几句,都能起到调整身心的作用。

(编辑 李国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