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虫草
(2009-01-09 11:19:37)
标签:
凉山虫草亚香棒虫草冬虫夏草杂谈 |
分类: 慧眼&专家门诊&医生的故事 |
●北京·关 子
周末聚会,有朋友知道我是搞中药的,便拿出一根虫草,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这个是真?是假?虫草菌丝及其保健品与虫草的功效一样不一样?马路边上时常见到回收虫草的招牌,那是怎么回事?在虫草身价直追金价,以克或条论价的今天,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询问。
说到鉴别虫草真假,就需要了解一下虫草的形成和分类。据文献记载,我国虫草菌的种类大约有130种,全世界有400多种,都能感染昆虫、蜘蛛等动物幼虫,长出子实体,形成虫与“草”的复合体。但是《中国药典》的法定冬虫夏草(简称虫草)专指中华虫草菌感染蝙蝠蛾科蝠蛾属昆虫的幼虫所形成的虫菌结合体,其仅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海拔3000~50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地带。其他种类都属于伪品,这是对古代医药学家和民众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试验筛选、发现和应用这一特产药材的肯定。那些生长在大江南北低海拔地区、相对容易得到的同类品,如目前市场常见的蛹虫草、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等所具有的“虫草”名称是分类命名的需要,并不意味着可以代替冬虫夏草。
消费者要想买到或知道真虫草,识别要点主要有虫的特征、“草”的特征、虫与“草”的长度比、虫与“草”的粗细比、“草”从虫的什么部位长出、“草”是否分枝等。正品冬虫夏草(图1)虫体部分为深黄色或是棕黄色,长3~5厘米,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草”的部分(子座)单一,一般只从蝙蝠蛾幼虫的头部长出,长4~7厘米,上部稍膨大呈纺锤形。“虫”与“草”的比值大致为1~1.5(如果“草”的部分已经折断,要拼接完整后估算),粗细大致相当。
目前市场常见的亚香棒虫草、蛹虫草、凉山虫草在以上识别要点上都有明显差异。聚会时这位朋友带来的“冬虫夏草”就是伪品亚香棒虫草(图2),虫体部分为麦角菌科虫草菌寄生于棒蝠蛾或茶堆砂蛀蛾的幼虫(冬虫夏草为蝙蝠蛾的幼虫,两者来源不同),呈灰白色而非黄色,环纹少而节明显。“草”的部分(子座)不完全从“虫”的头部长出,有时从腹部或尾部长出,且有2~3分枝,长4~10厘米,上部钝圆,“虫”短“草”长,比例在2或以上,且“虫”明显粗于“草”。市场上价格较低的“天然野生冬虫夏草”多为此种。蛹虫草常冠以“北虫草”名称,很像是道地药材,其实是全世界广泛分布、南北皆有的种,在外形上与冬虫夏草大相径庭(图3),故难以原药材冒充虫草,最多的是以发酵蛹虫草菌丝体及其提取物或加工成保健品形式销售。凉山虫草(图4)虫体部分呈棕至棕褐色而非黄色,中部明显的足9对而非4对,环纹稀少。“草”(子座)由寄主口部生出而非从头部,且多分枝,细长曲折,长20~30厘米,头部呈圆柱状或棒状,顶端有延长的不孕性尾尖,“虫”短“草”长,比例在4或以上。
亚香棒虫草、蛹虫草、凉山虫草生长分布在低海拔地区,更靠近人类的居住地,也更容易获取。已经报道的副作用最轻是引起头晕、恶心,这至少部分地解释了古代医药学家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挖用冬虫夏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虫草菌属还有一种叫草木王的,有大毒,不能内服,民间适量外用治各种毒蛇咬伤。虫草菌属还有另一种中药叫蝉花(蝉蛹草,图5),是感染蝉蛹或山蝉的幼虫形成的虫菌结合体,《本草纲目》载,用于散风热,退翳障,透疹,明目。由此可见,医药学与分类学关注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从不“照顾”亲缘关系,一切以临床效果来检验药的真伪优劣或分门别类。此外,还应当心不法商贩用穿铁丝、添加硫酸钡等手段增重以牟利。
在冬虫夏草资源紧缺之时,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解决途径是,通过分离菌种,进行人工发酵,生产虫草菌丝体。虫草菌丝体(及其各类保健品)与虫草是完全不同的新产品,消费者只要发现和抓住“发酵”和“菌丝体”两个关键词就可以做到心里有数。对于有些文章和宣传广告提到的“经某某单位检测”质量与野生冬虫夏草“一样”或“相近”等语言,这里有必要指出:目前检测虫草质量的指标都不是特异性的。虫草素其实就是腺苷,是生物体内的嘌呤核苷,人体本身就有这种内源性信号转导分子;甘露醇(美其名曰“虫草酸”)和多糖更不是冬虫夏草特有的成分。明乎于此就可知道,虫草产品中这些指标含量再高,也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说明作用和效果与野生冬虫夏草“一样”或“相近”。去年“问题牛奶”中蛋白(以总氮计)含量比国际标准还高,深刻暴露出食品药品中某些质量标准科学性和先进性严重不足,以至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使老百姓蒙受巨大的生命健康损失,这不能不说是“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一种悲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马路边上出现众多的回收虫草招牌,这使得鱼龙混杂的虫草市场更加混乱,真虫草越来越难得,同时每年10多万人的“挖草大军”导致8000多万平方米的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难以恢复。
保健须谨慎,避免上当受骗、身体受损是第一原则。
(编辑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