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沙海汶
手足口病,又称为手足口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任何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以5岁以下儿童最为多见,成人也可发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多数患者经过5~7天就可自愈,少数患者可发生合并症,如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易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肠道病毒71(EV71)所引起,潜伏期为2~7天,病程为7~10天。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二季为多见。它的传播方式较多,如空气飞沫传播,就是患者咽喉分泌物或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造成传染。日常接触也可被传染,如接触到患者的唾液、疱疹液和被粪便污染过的生活用品等。经口感染一般为接触到被病毒污染过的食物、水源等。本病分布极为广泛,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在中医文献中并无此病名记载,但清《疫疹一得》中所提到的疫疹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多种发疹性疾病症状相似,结合手足口病发疹的特点,应属于中医“疫疹”范畴。其病为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
诊断要点:
1.发病季节:多在夏秋二季发病。
2.有接触史:曾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
3.皮疹是主要的确诊依据。主要是在口腔内颊部、舌、软颚、硬颚、口唇内侧、手足心或肘、腹、背、前阴及肛门周围,可见粟粒大小或呈绿豆大小的,周围绕以红晕的灰白色疱疹或丘疹。口腔内疱疹、丘疹破溃后可见小块溃疡,疼痛明显,其他部位的疱疹、丘疹可稍有疼痒感。
4.有咳嗽,流涕,拒食,口流涎沫等症状。
5.部分患儿出现壮热昏迷,喘咳气逆,痰声辘辘,抽搐,心慌心悸等合并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的症状。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结合病变症状佐以化湿凉血,宣肺定喘,平肝镇惊熄风等。
患儿初起发热或不发热,流涕、咽痛,继而口腔、手足心、后背及肘腋部出现疱疹或红色丘疹。疱疹少数个小,根底浅,稍有痒感。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外感风热。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处方为银翘散加减。
方剂:银花1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0克,桔梗6克,薄荷6克(后下),竹叶6克,生甘草6克,牛蒡子10克,鲜芦根30克,杏仁10克,蝉衣4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木通4克,黄芩10克,炙杷叶10克。每日1付,水煎服。若热重者加生石膏30克(先下),山栀6克;疹重者加犀角6克(先下),丹皮10克,白芍10克。
若见壮热、喘咳气逆等肺炎症状者加麻杏石甘汤。若出现脑炎、脑膜炎症状者加用清营汤和安宫牛黄丸。若出现心阳虚衰之危候,症见心悸气短,面色■白,呼吸困难,冷汗淋漓,四肢不温者,应温补心阳,固脱救逆。可用参附龙牡救逆汤频服。若出现合并症者,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中成药:
1.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疼痛。每次1袋,日3次。
2.保元丹:清热解表,解毒镇惊。每次1丸,日2~3次。
3.救急散:清热解毒,镇惊化痰透疹。每次0.6克,日2次。
4.导赤丹:清心脾之热。每次1丸,日2次。
5.五粒回春丹:清热解毒,透表发疹。每次每岁1粒,总量一次不超过5粒,日2次。
外治法:
1.冰硼散:适用轻证,吹口腔,日2~3次。
2.锡类散:适用重证,吹口腔,日2~3次。
预防:
1.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婴幼儿普遍易感,做好婴幼儿个人、家庭和幼儿园及学校的卫生整治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2.让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讲究饮食卫生,保护脾胃,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严防病从口入。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忌食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
4.避免与患儿接触。
5.本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活动。
6.家长和老师在接触儿童前要洗手。
7.幼儿园和小学校要对儿童行晨检、午检,发现可疑儿童应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8.被病毒污染的用品及用具等,应立即消毒。患儿的排泄物应用3%漂白粉浸泡。
调护:
1.生活管理:疱疹期宜安静休息,保证睡眠。
2.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
3.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不要抓疱疹。若疱疹已破溃,可涂龙胆紫药水。
4.疱疹期应进流食或半流食。
(编辑 王丹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