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日禪修營感想(刘轶)

(2013-03-05 10:59:25)
标签:

育儿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禅修

 

    其实很多年我都以为自己具备了修行的能力或者说智力,根本无须正儿八经地去学,我要学的太多了,我哪里有时间去学无法帮我考上MBA换到高收入工作的禅修,真的,我想等我有钱有闲的时候的时候我一定会去禅修的....因为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被它吸引,但我就是一直没有认识它,直到前日--

 

    这段日子是自己的一个低谷,情绪、精神、身体都不快乐,我很努力调节并且告诉自己挫折和低谷的意义,但是内心来说也许我的不快乐来自于更深的我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 我是谁?

 

    我开始讨厌在陌生人群中介绍自己。我不再是从前的可以"傲气"地介绍的国际组织工作人员,海归硕士,也不是可以"让人羡慕"的"自由的"人类学纪录片拍摄者或是"世外桃团"里的生态农场主,告别了所有这些,现在的我好像悬空着,不仅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了,连"我是谁"这样我从来都超级自信的问题都不再理所当然了。尽管生活依然忙碌,但每天只要有片刻的安静我都在追问未来要怎样我才能过地满足,才能不那么不快乐。

 

    禅修的前一晚,我阅读了海荣老师推荐的禅修者写的感文,它说服了我去参加这个活动,我读到一个人的内心可以获得如此的平静,可以如此自自然然,"此是安身立命之处,此是众生之慧命,你我都有都一样,不增不减,亘古不变,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我无法形容那刻遇到的这种平静、这种"定"对我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感召,我想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行禅,吟诵,讲经,打坐,禅舞以及许多高手同修们,我很感激在这个很短但似乎又很漫长的下午遇见了这么多,为我打开一个禅修的世界。

 

    行禅帮助我打开自己,有勇气面对一群陌生同修放松下来,在黑暗中感到能安全地行走,感受自己的身体与大地接触的感觉,虽然在瑜伽中我也能有这样的体察,但最大的区别是,主动地打开自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指令,所以也就有了接受这之后一切的开放心。

 

    第一次接触吟诵,好多次我都坚持不下去,甚至屡屡被睡意所扰,好生羡慕周围同修响亮的吟诵和他们所制造的强大的场能,这中间我不禁一直问自己,甚么让我被一种"浊"蒙蔽着而不是修行者们那种清亮的状态,又不禁感叹这种"浊"来形容我此前当下生活的状态太恰当了。

 

    此前海荣老师已多次提点我金刚经的重要,但我一直都不知如何真正进入,直到她讲解的南师解读“金刚经”才得以一窥其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善护念”、“不住于相”、“不生法相”都是在我脑海中震荡许久的大智慧。此前我虽逐渐意识到那个“我”对我的束缚之大,而我沉浸在其中之深让我看不清这以外的很多东西、也失去了很多,当时我想了许久的答案是:不能在这么自以为是了,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有多了不起或重要了。但我又清楚一旦经历什么好事或者坏事内心又必定随之起伏。金刚经的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何以真正去“定”,专注在当下、关照好心思、不执着于我相。

 

    经过金刚经的沐浴,后来的打坐和禅舞都有渐入佳境之感,特别是禅舞,我历来喜欢节奏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但也对如何打开自己进入其中困惑不已,子淳老师对于舞蹈的“中心”“节奏”解释不可不谓击中要害,10分钟的舞蹈不在于跳了什么,而是体会可以无所不在的禅意。

 

    我历来是有些没有耐心去打坐的,禅修之后的两天我开始打坐,甚至打完半小时都没有察觉,身体也未有任何不适。

 

    半日禅修营唤起了居住在我内心已久的东西,渴望平静向往为善的心和平日喜爱的喝茶、写字、读书、养身、自然原来都是住在心里的禅意,只不过我从来没有降伏我的内心、平静地接受平静。

 

    这一次,遇见了,心甘情愿地臣服,是不去与“当下”和“平静”过不去,是感受到禅修会改变我的身体,情绪,精神和人生。

 

    感谢每一位老师和同修。



                                                                      刘轶

 

    《修行次第》:真正学佛的人:在家不让父母操心,在单位不让同事烦心,在学校不让老师忧心,在社会不与一切人麻烦,真正从内反省自身。修行是修自己,而不是拿检点自己的标准去对照别人。否则不修还好,一修就修成魔子魔孙了。忏悔警惕。

半日禪修營感想(刘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