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古论金1:为何佛法在印度营销失败

标签:
营销佛教文化 |
在古印度盛极一时的佛教在目前的印度计划没有踪迹,要研究反而要到中国,东南亚等地,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让人长叹不已!
上图为壁画,摄影:楚鹏,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
原因有三:
1、忽略自身的经济建设。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宗教一个事业都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来保证自己自身的发展必须,也就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然而佛主是王子出身,对钱财太漠视。佛教弟子乞食,这种商业模式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印度自然难以为继,尽管得到一些国王例如阿育王的大力扶持,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淳报主编评价:商业模式的失败是结构性的失败,后来中国佛教之所以兴盛,原因是改变了商业模式,也就是丛林模式,可以自给自足。
2、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佛教创办之初,就是以王族和婆罗门精英为代表的宗教,尽管也有一些基层民众,仍是曲高和寡。B没有融入当时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试看其他宗教,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举例:基督教,孩子出生要洗礼,每餐祷告,每周礼拜,吃圣餐,结婚在教堂,临终有牧师祈福。佛教呢?没怎么听说。C没有太多便民的措施:基督教有很多教会学校教会医院,这些都是教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今天的中国佛教,也没这些举措,信徒捐献的钱,要么建寺造佛像,要么印经(偏偏经文狂多还难懂),没听说进账极多的寺院有办民间大学和医院的,哪怕是非常不差钱的少林寺。
淳报主编评价:革命,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想要深入人心,就要融进民众的生活中
3、没有与时俱进:表面上看,佛教在古印度的灭亡是因为有强悍的竞争对手,极富侵略性的伊斯兰教的入侵,古婆罗门教的知耻后勇,其实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还是自身没有与时俱进,改变自己“头大身粗脚板小”的状况,例如内部的分裂,固守前人没有创新力,喜欢辩论忽略实证等。
看看它的对手婆罗门教的复兴吧:种族政策的婆罗门逐步丧失其《奥义书》时代以前所表现的创造力,而采取守旧的立场,但其势力不见衰微,被新生的佛教打得稀里哗啦,但它还是顽强的存在于印度人民的生活中。到了8世纪中期,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横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纳了龙树等佛教哲学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综合发展起了一个逻辑上强而有力的新流派,另一方面,他学习佛教僧院的组织形式,对原本松散的婆罗门教制度加以改革。在商羯罗的大旗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完善教义、仪轨、制度、风俗习惯等,形成延续至今的印度教,并深刻地把宗教和社会结合。
淳报主编评价:在佛祖涅槃后,再没有领袖人物的出现,人才的凋零也是佛教在古印度泯灭的重要原因。后继无人,难怪下图中的佛祖如此悲伤:
上图为雕塑,摄影:楚鹏,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
……
(淳报主编周子淳,主讲三个课:职场减压四部曲,新任主管管理技能,魅力培训师TTT,欢迎交流:vip196@foxmail.com,必复)
三一培训师沙龙近期活动:
1、 8月16日第15期沙龙:银行业培训如何芝麻开门?(宣玲玲老师主讲)
2、8月21-22日第四期公益魅力培训师TTT 训练营,杭州开营
3、9月11-12第五期公益魅力培训师TTT 训练营,上海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