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六坑文物大发现【纪实之六】

标签:
考古教育历史旅游 |
2021年初,三号坑的考古发掘正式启动,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上海大学合作进行。
三号坑发掘负责人姓徐名斐宏,九零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习期间,曾在陕西周公庙遗址、吉林山城下高句丽墓地、河南龙门石窟香山寺遗址、山东岗上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等处参加考古发掘工作,主编考古报告《武昌隋唐墓》,发表论文、考古简报十余篇。在三号坑发掘前,徐斐宏已毕业并出任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是一位有思想、有理念,肯动手实践,即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的“事上练”的有志青年和考古界新锐人物。本次三星堆祭礼坑发掘,徐斐宏氏作为上海大学特派专业人员率一支精干考古队前往合作、支援,可见校方对其人的重视。徐斐宏来到三星堆祭礼坑工地后,先是参加了四号坑的绘图工作,牛刀小试后,复率上海大学考古队到三号坑任“坑长”之职。
此前,三号坑在钻探、勘察中被认为是新发现六坑中较大的一个,所需人数要大于四号坑,因而,作为合作一方的四川方面派出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的杨镇但任负责人。2019年,正在山东大学考古学院读研的四川籍学生杨镇,获得了到三星堆遗址做田野考古实习的机会。此前,他曾经在四川江口沉银明代古战场遗址、邾国故城遗址或其他墓地参与过田野考古实习,特别是在邾国故城遗址做城市考古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也增添了到三星堆参与考古工作的底气。毕业后,杨镇如愿回到家乡加入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团队欲大展宏图。未久,随着三星堆遗址六个新坑的发现和发掘,作为95后年轻的杨镇适得其时,幸运地被挑选为四号坑的负责人之一,与来自上海的“坑长”徐斐宏,率领两个合而为一的考古团队并肩作战。
三号坑破口之后,徐斐宏与杨镇两个“坑长”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仅25岁的团队,每天手持小铲子、竹篮子与其他考古工具,与身下的泥土打交道,一呆就是十个月。队员们各司其职,不断的挖土、刨土、清理器物、绘图、照相,尽管工作的劳累和重复使团队人员每日疲惫不堪,但地下不断出土的神奇、怪异文物,又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末稍,使这项工作确有“痛并快乐着”的兴奋之感。犹令发掘队员兴奋的是,他们的辛劳与流淌的汗水没有白废,坑口刚开掘不久,就有小型遗物出现,而往下挖遗物越多、器形越大,期待日久的稀世珍宝就要出现,队员们又是兴奋不已。
令杨镇和所有发掘人员都难以忘怀的是,2021年的春节放假前,大家在四号坑做最后的阶段性清理,把一层呈黑色粘性强的土层清完,就回家过年,坑中埋藏的遗物待春节后再来提取。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杨镇于清理中突然发现了一块长条形且有些弯曲的铜片,“铜片!”杨镇叫了一声,众队员闻听急忙凑上前来观看。杨镇把覆盖在“铜片”之上和周边的泥土小心地铲除,发现并不是一块单纯的铜片,而很像一个青铜材质的弯曲器,从形状判断,应是一个青铜器上的部件,或是一个巨型青铜面具的耳朵。杨镇和其他考古队员们根据三号坑北部发现一个铜尊的深度,结合已经探知的埋藏层深度,推测这件“长条形弯曲铜器”极有可能属于埋藏层。于是有队员提出:“1986年发掘的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缺了好几块儿,最后也没找到,是不是扔到咱这个坑里来了,下面这个是不是那个大面具的残件?”此说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于是蹲在坑中纷纷议论起来。扰攘间,本次发掘的总领队冉宏林被叫到坑中观察,冉一眼即分辨出这个“长条形弯曲铜器”就是一个大型青铜面具的左耳。杨镇听罢,感到既诧异又欣喜,其他考古队员有些半信半疑,信者是因为眼前这个长条形弯曲的大块铜片,可谓铁证在前。疑者认为这么大的耳朵需要按在多大的面具上才能匹配?如此大的体量不敢想象。徐斐宏也认为应是一具青铜面具的大耳朵,令大家保持冷静,把周边清理一下就会看出一个大概轮廓。于是大家在欢喜中一齐动手,清理了一阵,很快看到了与之相连的耳部和面具外轮廓。——一件大型青铜面具脸朝下、背朝上,泥土遍布地显露出来,其整体在坑内是一种倾斜倒置的状态,下颌被一根象牙叠压,一时不能清理,但坑中还是爆发出一阵欢腾。春节前的发掘也就以发现青铜大面具的发现而完美收关。
春节过后,全体人员由四面八方奔赴三星堆四号坑继续未竟的事业。随着工作的推进,到了2021年3月16日,三号坑的填土层清理完毕,器物层首次完整露出原貌。按照考古发掘程序,技术人员入坑作业,开始进行三维扫描建模等工作。这个时候,只见象牙层层叠叠辅满地面,其间又堆积着横七竖八、数量丰富的青铜器与其它遗物,一眼望去,令人眼花缭乱,又深为震撼。
一根根连排叠压或单插、完整或断裂的象牙提取完毕,倾斜在器物层上部的青铜大面具也渐渐浮出“土”面。遗憾的是,面具倒置于泥土中,仍是“脸”朝坑底,“后瓢”朝上,看不到真容,但又不能一把翻过来看个明白,甚至一把提起来扔到坑外,然后拉到古董店卖个大价钱。——这是盗墓贼,不是考古学家。因而,在想看又不能看的暂时的无奈中,有个年轻考古队员搭讪道:“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咱这算是遇到了真人。”一句话令大家开怀大笑,遗憾尽去。
继续向四周和下方清理,考古人员拨去周边的粘土进行测量,面具宽约135厘米、高约75厘米。从高度看,它比1986年二号坑发掘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还要高。纵目面具宽为138厘米,高度却只有66厘米,而纵目面具更宽一些,是因为纵目的两个耳朵伸出去了。就实际面积来讲,三号坑出土的这个青铜面具比纵目更大,因而被称为“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体量最大的铜面具”。
因青铜大面具在坑中埋了数千年,体量惊人,锈蚀严重,与周边器物关系复杂,为提取带来一定困难,如果生拉硬拽,很容易导致面具破裂或损坏。发掘指挥部邀请考古、文保等专家,在吸取30年前一、二号坑器物发掘、保护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严谨的提取方案,并进行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先在坑内对大面具进行加固、支撑、包裹,然后再利用发掘舱内的滑索等提取设备进行提取。
一切准备就绪,提取开始。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现场各发掘舱的考古人员、文物保护员、检验员,运输员、视察官员,甚或各门口、各关卡的保安人员,都纷纷围在舱外观看并亲眼目睹了这一振奋人心的重要时刻。当时“坑长”杨镇负责操作提取机器,从挂钩到抬杆再到转向,直到准确无误地放于早已准备好的大木箱中,这一连串的环节要求速度均匀,指挥恰当,参与人员配合默契,不能有半点失误,整个过程要求稳定和匀速。如此这般,折腾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将这尊青铜大面具成功提取。——真人终于被翻转过来装入提前准备的大木箱中,向世人露出了真容。为一睹这尊真容的风采,从它露头到提取、装箱、入库,时间持续了近半年之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