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2025-05-18 13:32:27)
标签:

读书

历史

教育

书评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程南敦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南京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中国大陆解放区网红打卡地 
                               先锋书店

   2025年5月17日,非常荣幸能在南京遇见岳南先生。

   昨天下午,得知岳南先生来南京先锋书店讲座并与读者互动交流,我就特地跑去聆听并与先生有所交流,当时感觉意犹未尽。今天上午,我又特意与小宋赶到先生驻地,向先生请教几个生活与文学的问题,并与他谈天说地。先生没有介意我说话口吃的毛病,耐心听完我说的每一句话,还不时嘱咐我慢点说,不用着急,这份包容让我尤为感动。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四面八方来的网红聚集先锋书店前,拍摄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难以理解的东东。

首先,我们谈起先生的人生经历。1979年高考失利后,他选择投身军旅。转业后,先生一头扎进创作领域,几十年如一日边读边学边写。还谈起与莫言先生的早年往事……

接着谈到创作,先生刚完成《看见三星堆》,下一步准备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向他提及大地湾遗址,这处位于甘肃秦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过8000年前的彩陶和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对中华文明探源意义重大,却因地处偏远鲜为人知。我建议先生将其纳入创作,他表示这个线索非常值得研究。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正体字版 的林徽因

当然,话题绕不开先生的代表作《南渡北归》。先生谈起创作背后的艰辛,为还原历史,他沿着当年学者南迁路线实地走访七次。在李庄,他亲眼见到梁思成、林徽因居住过的破旧农舍;在宜昌,他了解到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如何用超载的小船,在四十天内抢运十万军民和科研设备,完成“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说到刘文典与沈从文的争议,他说“那句‘陈寅恪跑是为保存文化,你跑什么’,折射出战时知识分子对学术价值的不同认知。”而董作宾在战火中用棉被裹着殷墟甲骨翻越秦岭的细节,更让我感受到学者守护文明火种的赤诚。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1941—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临别时,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和小宋说:“做学问、做人都要脚踏实地,越是艰难越要沉住气。”返程路上,我望着车窗外,想着那些历史书上的文字,在先生的讲述中化作了有温度的生命,这场对话不仅让我对他的创作有了更深理解,更让我懂得文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附:《读〈南渡北归〉:触摸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一场跨越时空的大师精神巡礼

 

前前后后历时160多个小时在微信读书读完了《南渡北归》,这是一个拉锯战,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总而言之那段历史对于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悲剧,但对于那一批学者来说是一种逆境中的磨难,苦难过后是辉煌的成果,他们的结局有些也是凄凄惨惨。这无关于他们的成果,而是时代和政治带来的摧残与不公。

我们不能把《南渡北归》看做一个学术作品,只能是尽其所能的还原那段历史的一套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人们都知道西南联大,知道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历史,但一定不全面,这套书里大概完全回顾了那段历史的轮廓,这是了不起的。

历史本来就是如此,缝缝补补,各种自圆其说。而岳南先生的书里的一些内容没有用绝对的语气说那件事绝对就是怎么样,这是难能可贵的。读本书期间机缘巧合之下我去了宜宾看了李庄,回来后又倒回来重读关于那些高校师生在李庄的点点滴滴。站在李庄的江边,望着浩浩东去的长江,不禁思绪万千,泪眼朦胧。感佩于那些前辈的毅力与勇气。他们不畏艰险,为了保住中华文化的根脉,地方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是当地百姓对当年那些南迁的师生莫大支持。李庄,这不是一个陌生的地名,但我对它的这段特殊历史却并不清楚。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法社、同济大学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内迁于此。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抗战时期迁往李庄的先生们

这样的事情很多,今天的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抗战期间西迁江西鹰潭,后来浙江大学郑强教授讲,苦难时期是江西人民哺育了浙大。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一幕幕感人肺腑。

近代教育最辉煌的年代是民国。大学要教授治校,教育家办学。西南联大或许是世界上最短命的著名大学,7年历史,培养出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170多个两院院士和无数学术大师,其环境条件之艰苦,不亚于今天要救济的希望小学。这段话出自于许纪霖《读书人站起来》……

自由之思想培育独立之人格。我中华民族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伟大思想高峰,民国初年以及西南联大之时。前后跨越相隔两千年之久,实乃我民族之幸亦是我民族之不幸!民国初年恰是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北洋时代……



最后该是总结了!

本书的主角们是我国近现代史中众多的大师级知识分子,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一些我并不知道,但看过本书后甚为敬佩。尽管本书争议颇多,但确实值得一读,我认为这是一本杰出的历史纪实文学作品。

虽然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术著作(作者对事件和人物都赋予了太多自己的主观情感,委实称不上中立客观),但书中引用了众多翔实的第一手文件、书信等资料,仍然在最大程度上较为全面的还原了历史事件。

比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就有很多被深藏在历史漩涡中的人值得被我们记住。19381025日武汉沦陷,正面战场的军力基本被全部摧毁,甚至已无一个完整的师能够继续作战,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如何将宜昌城内的9万吨重要战略器材运到重庆,保存国家仅剩的这一点有生力量至关重要。民生公司承担了这次重任,在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组织和协调下,开启了这次悲壮的“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40天的时间,众多血肉之躯,船员、水手、职员、纤夫组成的运输队伍在寒风凛冽中抢运物资,终于完成了既定目标,为后期的长期抗战和工业的重建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特别是史语所一路南迁,携带着殷墟考古发掘的出土器物,包括从1928年开始历时9年出土的有字甲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以及大量藏书。这期间,傅斯年带领着梁思永、李济、董作宾等人排除万难,依旧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众多成就。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以此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梁思成、林徽因则是一路追随史语所,哪怕后期林徽因重病缠身,无法下床也没有离开。究竟为何?是因为他们需要借用史语所的藏书,进行古建筑研究工作。

云南蒙自,西南联大迁到这里,教授学生们终日与毒虫蟒蛇为伍,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做出了许多杰出的学术贡献。

最后一卷不想多说什么,沉重,痛心!大师们满腔热血,想为建设祖国贡献毕生所学,但一次次的活动、运动让他们遍体鳞伤,身心受辱,怀抱遗憾,甚至离开人世。

傅斯年,梅贻琦,陈寅恪,胡适,梁思成,林徽因,曾昭燏,陈梦家,叶企孙……这些大师的名字值得被历史铭记。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程南敦  202441

                                                   写于四川成都


点击----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寒假,0.5折,限量——

         



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当当网,签名本[限量】:点击——我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先生面对面谈话

                          中国大陆解放区版本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那时的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