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丛:岳南先生

标签:
历史读书情感 |
原创
岳南,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华考古文学协会会长、中华文明探源“夏商周断代工程”特邀作家、台湾清华大学前驻校作家。著有《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张伯苓:为师允公能》、《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归》三部曲被《亚洲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第一名,称为“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岳南先生
——摘自李丛散文集《我的忘年交》
文/李丛
很多人都说网络是虚拟的、不可信的,但我却通过网络认识了不计其数的挚友,其中有不少还是各行各业中的精英,岳南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大约在2008年的某一天,我在网络上无意中看到一本新书,名字叫《陈寅恪与傅斯年》,作者岳南。由于本人一向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以及那段辉煌的历史情有独钟,当看到书名时立即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然而,当时这部书是电子版本,仅限在网上阅读而不能下载,并且只上传全书开头的一小部分,令我看得有些不痛不痒。之后去过一些书店也找不到这本书的踪影,由于工作上的繁忙,也就渐渐地把这本书抛在脑后了。
岳南先生著作《陈寅恪与傅斯年》
直到2011年5月份,我在一个极不起眼的旧书摊竟无意发现了这本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二话不说就买下来了。接下来,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花了大约十来天的时间终于把这部近60万字的皇皇巨著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这是一部内容庞杂、分量厚重的著作,作者以真实生动的笔法以及数量密集的史料,构建出民国时期整个学术脉络的框架,以陈寅恪和傅斯年两位大师为轴心,涉及了其他近百位学术大师和社会名流的方方面面,最后发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强烈感慨。作者文笔时而跌宕,时而哀怨,时而刚健,时而凄楚,读起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在阅读的同时,我有意将这部著作与韩石山先生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作比较,发现其中有部分内容互相重叠但又大不一样,特别是描写傅斯年在北大时期领导学术运动的那一段,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感觉韩氏更像一个局外人来看待当时的历史事件,但语气却带有几分玩世和揶揄。而岳氏则更像一个当事者和目击者,完全融入了当年那种历史氛围之中,并且处处充满着敬畏之情。不可否认,岳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某个历史人物的偏爱和憎恶,但他这种主观性是建立在拥有大量史料佐证的基础上的,就像胡适先生所说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岳氏的才情和个性似乎更鲜明,更真实,也更能打动读者。这正是这部书最吸引我的原因所在。
2011年,岳南先生赠送给我的著作《南渡北归》三部曲
记得当年钱钟书先生出名后,曾有外国记者打来电话想见面采访他,钱老幽默地回复:“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那直接吃蛋就可以了,又何须认识那只下蛋的老母鸡呢?”我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由于好奇心使然,当年依然有这种吃了“鸡蛋”还想认识一下“老母鸡”的兴趣和冲动。这个过程现在说来也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当年第一次看到“岳南”这个名字,竟误以为作者是位女性;直到读其书,才知道是男性,但始终认为应该是文质彬彬的那种类型;再后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他的资料,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没想到此公竟是个膀粗腰圆的山东大汉!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网上有些照片,岳南先生还蓄起了络腮胡,更体现出其粗犷豪放的一面。我实在很难相信一个文笔如此细腻、考据功夫如此精密、写作态度如此严谨的作者竟是个外表冷酷刚毅的彪形大汉。
2011年,岳南先生赠送给我的著作《南渡北归》三部曲
我与岳南先生的相识和交往纯属偶然,那是由于某一天无意中又发现《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的简介下面附有作者的邮箱,出于好奇,就照着这个邮箱给他发了一条私信,略谈一点对该书的读后感。其实我当时根本就不把此事当真,纯属想试探一下而已,因为我压根不会相信一个大作家会在百忙之中对一个素昧平生的网友回复信件。然而没想到几分钟之后奇迹出现了!我居然收到了岳南先生的回信,信中说:“李丛小朋友(注:当时我的头像是个卡通蜡笔小新,让岳先生误以为我是个小孩)你好!谢谢你的支持!岳南。”我看后激动万分,但还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再次试探性地跟他发了邮件,没想到岳南先生都一一回复,我也慢慢感觉到对方的真诚,于是斗胆发了部分早期(十六岁到二十出头)写过的一些杂文和小说给岳南先生指正。大约过了20多分钟之后,又收到岳南先生的回信,信中说:“李丛同志你好!文章摘着看了几篇,觉得还有味道,像这类作品可能报纸杂志比较喜欢,若汇集出版,不知读者是否欢迎?总之,文章是有价值的,或许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的吧。祝安!岳南。”过了一会,又再次发来说:“我不得不指出,你那些小说还稚嫩了点,趁年轻多读几本书,会有好处。多读少写,不要急于出名。这样反而对写作有利。祝成功!岳南。”我虚心接受了岳南先生的教诲,也非常感激他愿意为晚辈真诚地指点迷津。
2011年,我赠送给岳南先生的钢笔肖像画
就这样,我通过网络与这位前辈作家保持着联系,偶尔也向他请教一些学术上和写作上的疑问。有一个细节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岳南先生当年竟然还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转载了我为他撰写的一篇书评,这是他对我这个后生晚辈极大的认可和鼓舞,让我感到万分荣幸,并且对自己信心大增。
那时我还在艺术品拍卖行上班,还没有成为后来所谓的“职业画家”,但我常常在网络上为网友无偿创作钢笔肖像画当练练笔。有一次岳南先生看到了,问我能否也帮他创作一张,我当然十分爽快就答应了。就在2011年的中秋节前夕,我参照他的照片画了一幅钢笔肖像画送给他,他也很爽快就给了我地址、电话和邮编,于是这幅肖像画便成为我送给他的中秋节礼物。收到肖像画后,岳南先生十分高兴,说我画得惟妙惟肖,并且还说打算以后出新书时,将考虑把这幅肖像画也一起刊登出来。我当时以为这只是他的一句客套话,没想到他后来确实兑现了他的承诺,竟然真的将我这张拙作刊登在他的新作《大师远去》的扉页上,甚至还不忘在下面注明“岳南钢笔画像,李丛(绘)”一行字,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岳南先生虚怀若谷,并且对后辈处处极力提携的作风,实在令人既感动又钦佩!
2012年,岳南先生赠送给我的著作《大师远去》上、下册
不久后,岳南先生再次给我发来信息,说要送我一套最近刚刚出版的作品。没想到我打开包裹一看,竟然是一套三本厚厚的《南渡北归》!岳南先生在扉页上写道:“李丛兄雅正,岳南题于北平。”这是一套169万字的皇皇巨著,比起之前的《陈寅恪与傅斯年》内容更详尽、丰满、具体。于是,我又花费了整整十天时间通读大作后,对其挑出六处错别字并制成图表转发给他,他收到信息后感激地给我回信:“我就最需要像你这样的读者!”当看到后记中的文章我才得知,岳南先生为了这部著作竟然耗时8年,三次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和考察,拍了数千张照片,搜阅超过千万字的珍稀资料,全书包括了120万字的正文、40万字的注释和500多幅珍贵的照片,此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治学精神,在当今这个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实属罕见!更是我们这等后生晚辈高山仰止的学习楷模!
2012年,岳南先生将我为他所作的肖像画刊登在他的著作中
刚好此时我已从拍卖公司辞职出来创业,专门从事国画创作,为了宣传需要,出版了平生第一本画册,于是又寄了一幅国画作品连同画册一起给岳南先生留念。画册里面还印有岳南先生之前对我画作的一句评价:“李丛的画形神具备,惟妙惟肖。”之后的好几年,虽然彼此一直没有见面,但时不时会在网络上保持互动。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我还常常在各种微信平台看到他的直播节目,不得不说科技的高度发展,确实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体会。
2023年8月20日,我从“正气书院”院长黄赣先生处得知,岳南先生准备来穗举办《考古中国》的新书分享会,由于当时我刚好外出办事未能到现场祝贺,于是只能委托黄赣院长代我向岳南先生带去老友的问候。当黄赣院长得知我与岳南先生早年彼此互送了那么多的作品时,感慨地说:“真没想到李丛老师跟岳南老师这么有渊源,已经相识相交这么多年了!”
2012年我出版了第一本画册,印有岳南先生对我作品的评价
近几年来,我创作了大量的国画人物肖像,这批人物肖像分成很多个类型,有德高望重的文人学者,有引领时代的社会精英,有祸国殃民的跳梁小丑,有毁誉参半的风云人物,有名噪一时的流量网红,甚至还有卑微渺小的芸芸众生。岳南先生作为当今时代一位颇有学术良心的优秀文史学者,当然也成为我所创作的对象之一。与十几年前为他所作的那幅钢笔画不同的是,这次我是用国画水墨的形式来表现岳南老师的形象,因此层次更加丰富、厚重。我将原作给他寄去后,他让助理楚静女士给我转来谢意,并且还明察秋毫地精准指出我这幅国画肖像的创作来源,应该是根据他的某张照片作参考的。
2024年年底,我准备出版个人的第一本评论文集《圣凡斋随谈》,在设计封面的时候,考虑在书腰处写上数位业界嘉宾好友的名字前来助阵,于是又想起了相识多年的岳南先生。但说实话,虽然我跟岳南先生已相识十多年之久,但我很明白此时的他名气如日中天,已经不是刚刚成名之时可以比拟的!这些年来,他的学术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反馈也好评如潮,绝对算得上当今文史学界一线的名家之一。我硬着头皮,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将书稿发给他的助理楚静女士,请她代劳转发给岳南先生,心中既充满期待,但也有些忐忑不安,毕竟画画才是我的主业,写作只是业余爱好,若以他当今在文史界的身份地位来推荐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素人,就算婉言拒绝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2024年,我赠送给岳南先生的水墨肖像画
结果没想到我又多虑了,居然第二天就得到岳南先生的回复,他不但爽快地答应下来,甚至还主动推荐了何三坡和荣宏君两位学者嘉宾给我助阵,并说这两位嘉宾由他来把关转达即可,让我不必顾虑。霎时间,当年那个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并且乐于提携后生晚辈的岳南先生又再次浮现在眼前。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岳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没有忘本,依然保持了当年那种淳朴的气质和乐于提携后辈的初心,让人肃然起敬。这不禁让我想起作家余华在一篇访谈文章中所说:“那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有一个独特的共性,即他们将扶持年轻作家视为理所当然之事。相反,那些二三流作家对我们这一代作家非常不好,似乎我们要威胁取代他们的位置。”岳南先生显然属于前者。
必须承认的是,我这本拙作《圣凡斋随谈》有了岳南先生(当然也包括其他很多名家)的加持之后,确实增添了不少光环,也增高了不少档次。然而这里面,更重要的是还承载着我与岳南先生那份不为人知的君子之谊!
2025年2月18日
2024年我出版的第一本评论文集,封面上有岳南先生的热情推荐
谢谢观赏!请点在看,欢迎转发!
李丛简介:
一个被画艺耽误多年的山寨厨师,一个痴迷书籍阅读的自由写手,一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兼职杂志编辑,一个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音乐爱好者,一个热衷于健身搏击的忠实票友,一个操劳奔波的苦逼教书匠,一个编笑话笑死人不偿命的段子手,一个热爱生活、广结善缘的文艺自由人。
推荐阅读:
李丛 好蛋
2人喜欢
阅读
留言 9
写留言
·
鱼在海里游
江西2月22日
赞1
所有的遇见,因为你心中想遇见
丛里寻艺
作者2月22日
赞
谢谢余老师!
·
一舟
广东2月22日
赞1
经典永流传!
丛里寻艺
作者2月22日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