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成追忆,至今思汉土

标签:
文化长篇小说中亚 |
——在高建群长篇小说《中亚往事》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岳南
像大多数读者一样,真正对高建群先生的了解,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陕军东征”的时候,那部一度引起重大反响的著名的光辉篇章,就是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作者优美、豪放、气势磅礴的文笔,如风霜刀剑般掠过我的身心,书中人物独特的性格、丰沛的情感,伴着曲折回环、意味绵长故事,撞击着我的心弦。读来令我如痴如醉,甚而汗流浃背,痛快至极。
后来,我到台湾清华大学做驻校作家,在台北诚品、金石堂书店等好多地方看到过正体字版、大开本的《最后一个匈奴》,封面、纸张、装订等都颇为讲究,摆在书架最为张显的位置,进入者一眼即可看到,大气、大方、令人喜爱。我取出一部捧在手里,翻看着书中的字样和插图,心中有些激动,也想了很多很多小说本身之外的东西……。
后来又陆续读了一些高先生的作品,直到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中亚往事》问世。
在阅读这部《中亚往事》大著“引子”的时候,也就是高先生在搭建书中这个“中亚大舞台”的时候,可谓煞费苦心,经略有日,先生对草原、高山、河流等等地理环境和生活气息的描述,可谓大气磅礴、雄浑壮阔、巍巍然耸立于地球突起的表面,伸展在连绵的大山与茫茫草原之间,令人爱恋又心生敬畏。这是一块伟大的土地,一块神灵主宰的土地,一块多民族生活的水乳交融的山川、草原、河流和万千生物共生共融的大地。如此美丽宽厚的大地怎不令人神驰神往?无怪乎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在他的煌煌巨著《历史研究》出版后,有人问他,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你将选择在哪里居住?汤恩比回答说:我愿选择中亚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镇生活。这句话,恰好证明了高建群先生对中亚的描述,以及中亚本身这块土地的神奇与迷人之处。
当然,我想到的不止是这些,当我看到大作的第6页一段描述,当成吉思汗冬天把大军驻扎在阿尔泰山下的喀纳斯湖边“猫冬”的时候,把这个湖作为他的军马场,而把这里的原居民发展成他的一个部落,这就是图瓦人。
而这个部落后来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称为“唐努乌梁海”,虽称为海,但不是真正的海,是一块陆地或称洼地,四周是高山,形似一个大的水盆,古来有“海子”之称,其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河南省。这里有延绵不绝的雪山,透明的湖泊、无边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是美到极至的一块天赐之地。自唐代始,这块横卧在阿尔泰山脚下、外蒙古西北部的土地与土地上的人民,一直在中国版图之内。唐代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
晚清时候,因中土衰落,苏俄以虎狼之势乘虚而入,这块土地一度失去控制。1919年,段其瑞执政的中国北洋政府决心收复这块在摇晃中即将失去的土地和人民,即派徐树铮大将带兵一举收复了外蒙古与唐奴乌梁海,重新划为中国版图之内。然而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1944年,苏联把这块土地吞并,中国失去了巴尔喀什湖及周边土地、唐奴乌梁海,继之又失去了外蒙古全境。中国版图从一块盛开的海棠叶,变成了今天看到的正在被四邻八舍伸手拔毛、四处的一只裸公鸡(唐奴乌梁海直到1994年才被中国政府正式承认放弃以前归属的争议,永久划归俄罗斯版图)。
每当看到这里,想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海棠血泪”,《梦驼铃》这首歌曲: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
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当然是不会忘记的。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蒙古族,蒙古语名穆伦·席连勃)的先祖清代时曾就职于乌里雅苏台,即今天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后来,席慕容曾万里迢迢前往唐努乌梁海的萨彦岭,去找寻先祖的遗迹,祭拜先祖的英灵,留下了一首忧伤且凄婉的《唐努乌梁海》,令人传唱不衰。
远远的高过海面,
高原上安静躺卧着的
像菊花一般清澈的湖水啊,
萨彦岭下是我们失落了的库苏古泊
被别人取走了的金银,
我们会唤叫着去夺了回来
被别人取走了的马匹
我们会骑上更快的马
再去抢了回来
被别人轻易取走了的唐努乌梁海啊
怎么从来没听说有哪一个子孙曾经
为她流下过一滴泪来?
《中亚往事》有一处中俄边境的白房子不断出现在书的情节中,这是作者当兵五年的一个驻地哨卡,也是他守护祖国边僵历史的一个见证主体。这个白房子使他梦牵魂绕四十多年而不忘,无论是早期的短中篇小说还是今日之长篇巨制,作者都在围绕一个物体展开叙事,这个在他心中抹不掉的物体就是白房子,而此时的白房子已成为一个象征和他的精神寄托。透过这座白房子,他目睹了边境上发生的一切,当然包括那个著名的在某大国策动、挑唆下,边民的骚乱以及外逃的著名事件,而这个事件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使他日日留心,夜夜提防,甚至做梦都是人在白房子,强邻环伺的那个不安好心的强邻,又在暗中挑唆搞事,煽惑制乱,对中华民族制造事端和麻烦。——正因为如此,高建群的《中亚往事》才于对白房子的爱恋与不舍中,留下了一个无声的暗示,以白房子背后的那段沉痛的历史影像和事件来警示后人,勿忘历史和在这块土地上弥漫流淌过的刀光剑影的岁月。
让历史告诉未来,高建群先生以他高超的写作叙事手法不露痕迹地做到了,这是很容易被人疏忽又特别值得敬佩的一个亮点和具有特色的地方。然,就整个小说散发出的精、气、神而言,戊边五年的高建群,通过叙述所抒发出的是对国家民族之爱,是一种乡愁中永不言弃的执着、倔犟的真精神。谁说没有人为祖国失去的土地流过泪?《中亚往事》一书,内含的悲天悯人、痛彻心扉的爱恋与不忍,正是吾民族精神的光辉写照。只是,每当想起今日对俄乌战事之争论,每当看到一群糊涂蛋和不明是非利害者,以被卖掉还帮人数钱且悍然叫嚣乌拉的时候,真有点不知今夕何夕之感,更想不到今日之盛域兼厉害国,脑残何其多也,悲夫!
因时间关系,不再展开。就这部小说本身的得失而言,无论从内容到故事情节,到人物刻画,都堪称是史诗级别的,是一部近几十年来少见的伟大作品。我为有这样伟大的雄浑厚重的史诗般的小说,以及对作者付出这么多年的努力和血汗表示敬意和敬佩,写作者是一个脑力劳动者,光荣属于劳动者的血汗。再次向作者高建群先生表达我的深情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