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别来无恙乎?曹

标签:
文化考古教育读书 |
知道潘伟斌先生大名久矣!前些年,他发现并带队发掘了魏武王曹公的高陵(曹操墓),很是风光了一阵,当时他的名字和事功暴雷般在社会上疯传,很是让人惊骇羡慕。据传,生性多疑,一代奸雄曹操活着时,曾命人修建了七十二座疑冢,有的在高山,有的在陆地,有的在湖泊,奇招迭出,令人摸不底细。曹操死后安葬的那天,邺城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在不同的地方掩埋。一个千古之谜就此流传并引起社会各阶层探索分析,七十二疑冢是否存在,以哪座为真?!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这位自作聪明的俞诗人,对曹操的性格的谋略并不了解,如何知道曹操之尸就埋在了这七十二疑冢之内?焉知其不会埋入七十二冢之外乎?对此,鲁迅在《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中曾这样说道:“相传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造了七十二疑冢,令人无从下手。于是后之诗人曰:‘遍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于是后人论者又曰:阿瞒老奸巨滑,安知其尸实不在此七十二之内乎。真是没有法子想。”又说:“阿瞒虽是老奸巨滑,我想,疑冢之流倒末必安排的,不过古来的冢墓,却大抵被发掘者居多,冢中人的主名,的确者很少,洛阳邙山,清末掘墓者极多,虽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块志石和凌乱的陶器,大约并非原没有贵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经有人掘过,拿走了,什么时侯呢,无从知道。总之是葬后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间罢。”
据时人和后来的好事者分析,按照曹操留下的《终令》来看,曹操墓应在古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地方,相当于今天河北临漳县三台村以西直到磁县境内漳河沿岸的讲武城村。这里为古墓地,其中丘垄星罗棋布,森然弥望,高者如山列列,低者如丘累累,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在之处。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
漳河累累漳水头,
如山七十二高丘。
正平只有坟三尺,
千古安眠鹦鹉洲。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尴尬局面,后人不由地发出了“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感叹,而对曹操为人之奸诈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2009年X月,石破天惊,魏武王的高陵在河南安阳XXX地,被考古人员潘伟斌先生与他的考古同伴发现。然而,这一发现不但没有使疑冢尽释,尘埃落定,反而随着高陵的发掘,导致学术界甚至社会各阶层认识不一,派别丛生,风波骤起。一时间“权贵龙骧,英雄虎战,以冷眼视之,如蚁聚膻,如蝇竟血;是非蜂起,得失猬兴,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好一个翻云覆雨、龙蛇虎斗的热闹场面。
就在这场看似无休止的打斗间,没有人注意,突然在某一天,潘伟斌化作一道白烟窜出圈外,从人间蒸发了。自此,打斗得正酣的各门、各派,以及不断云集到安阳高陵施展把戏的十八路诸候,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亦得不到他的任何消息了。
今天,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由于多媒体和自媒体的产生,一个人很容易火起来,但是,也很容易被社会遗忘。一旦你离开了人们的视野中心,很快就会被人们所遗忘。有的人为了出名,为了增加自己的流量,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吸睛。然而,潘伟斌先生在自己最火爆的时候不辞而别,突然消失,公众长期得不到其消息,难道说他不担心自己被社会遗忘,被时代抛弃吗?这不能不让我对他的那个所谓的重大发现产生了一丝怀疑,担心它到底靠谱不靠谱,是不是在有意回避人们对他的质疑甚至射来的锋矢。
曹操高陵发现至今已经整整十四年了,当人们将他彻底忘记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华文出版社编辑王守本先生的电话,提出要我给潘先生的书写篇序,让我确实感到很是吃惊。原来这个让人捉摸不透、显得虚无缥缈的人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今天又魏武王高陵发现者的身份,云端里喊声“我来也——”,英姿飒爽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吃惊为什么他会突然找上了我,让我们两个从未谋面、互不相干的人突然走近?潘伟斌先生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身上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今他又写了什么样的书,竟然会吸引华文出版社为他出版,所有这些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让我禁不住想对他进行一些了解。
当我拿到这部厚厚的作品时,当我读到书中所写的内容时,当我看到他为这本书所写序言和后记时,我突然明白了一切,突然感到一种释怀。它让我明白了潘伟斌先生当年为何会突然和大家玩消失,为什么他选择与大家不辞而别,原来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让人感到吃惊,更让人深深的感动。他原来并没有停留在自己既有的研究成果上裹足不前,而是心怀更大的理想,确立了更大的目标,选择了更大的研究课题,正如潘伟斌先生自己所说的,他不仅破解了曹操墓这一千古之谜,给了大家一个真正的曹操墓,他还要给大家一个真实的曹操,一个不一样的曹操,只有这样,他才感到今生无憾。这是一个多么有理想、有情怀的学者啊。
曹操高陵的发现和发掘,得益于潘伟斌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曹操墓能够完成论证,并得到学术界认可,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当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充分证明了潘伟斌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不凡的研究能力。他目光高远,凡事都想在前面,都是在为社会考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比如,他在发掘曹操墓之初,就已经考虑到曹操墓的未来,决定采取保守的发掘方法,目的就是尽量保存好曹操墓葬的本体,为将来的开发利用,更好地展示做准备。而不是为了自己工作的安全和方便,以及研究的需要,采用通常的大揭顶方式(广州南越王墓是一典型案例)。如果他选择这样做,从业务角度上说没有任何问题,从田野考古发掘规程上来说,谁也不会找到任何毛病。然而这样做,留给世人的必将是一个不完整的曹操墓,即使后来进行修复,也不再是一个真实的文物。从这件事上,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潘伟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和对社会对国家的那种深深的情怀。让我们看到他是一位心怀社会,处处为社会着想,为造福社会,造福当地民众着想,关心社会发展,充满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我们当今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吗?
潘伟斌先生是一个坦荡的人,他从不讳言自己的担心和忧虑,从不回避他后来选择研究曹操时的矛盾心理和担心,因为这是当时的现实考虑。一个在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在社会上有了较高名气的人,从高光中突然选择离开,为了学术研究,重新过上那种隐退般的生活,甘愿坐冷板凳,甘愿牺牲掉自己业已到手的那些荣誉、那些关照,谢绝朋友们的邀请,推辞掉各种讲座邀约,牺牲的那些既得利益,这不仅仅需要勇气,还确实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计个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失败、敢于推倒重来,勇于探索,并探索不止的精神。难道说,这还不值得我们大家敬佩学习吗?本人相信,只要我们的学者都具有像潘先生这样的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相信我们的科学研究,我们的学术成就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民族复兴有望。对此我充满着信心。
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原因,我们对曹操这个人充满了误解,让他在历史上饱受争议,在群众的心目中,一直以白脸奸贼示人,这是对历史事实和真相的歪曲和误解,对曹操本人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曹操是一个心怀坦荡、充满着社会责任心、历史责任感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维护着东汉王朝的利益,为老百姓能够过上太平生活而奔波,并为了这一理想操劳一生,出生入死,战斗一生。为了国家的统一,他不顾六十多岁的高龄,东征西讨,战斗至死。他是当时最有资格也最有条件取代汉献帝,自己称帝的人,但是,他不为这一巨大诱惑所动,顶住部下给他的各种压力,至死都坚持初心,没有越雷池半步,没有称皇称帝,甘愿做一个东汉王朝的臣子,这样的人却被后人说成是奸贼。这完全背离了历史事实,并不是历史真相的真实反映,难道说我们不该给曹操恢复名誉吗?
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轨迹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个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避免分裂而奋斗一生的伟大人物,难道说不值得我们好好纪念,还他一个真实的形象吗?难道说就因为他曾经专权,我们就认定他是奸贼吗?事实上,曹操当时专权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我们就会对他的这一举措有一个更正确的理解。比如他在建安十五年,面对朝野对他的压力和怀疑,写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他在该令中解释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随后他进一步解释道:“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也。”他担心自己一旦交出手中的权力,如果被小人利用,自己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不仅会葬送了汉朝,甚至还会危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他才会不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已而为之也。这说明他头脑十分清楚,他知道社会之险恶,自己已经身在江湖,就身不由己,无论从国家前途考虑,还是从个人安危考虑,都不能为了赢得一个好的虚名,而给国家和自己带来“实祸”。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会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才知道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还会认为他是奸贼吗?
通过研读这本书,相信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曹操,会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曹操。而面对曹公去世千年之后毛泽东对曹操才华和胆识的评价,更能令人发省。毛对《三国志集解·魏书》中关于曹氏“奸雄欺人之语”、“言不由衷”、“志骄气盈, 言大而夸”等注文,作了如下批注:“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毛对曹的批语和欣赏处,还有“杀降不祥, 孟德所不为也”、“做土皇帝,,孟德不为”等等。理解了这些,对曹操的诗文会有一个更加深入和身临其境的参悟理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