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2021-10-22 10:21:22)
标签:

文化

大师

读书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读《南渡北归》有感

  作者:晨曦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清华学堂今犹在,不见当年梅贻琦

                                                                         

    七天的国庆假转瞬而过,看书、看电影、爬山成了我的日常功课。时代让人眼花缭乱,还是躲在角落里安心做一个看客的好。一个假期浸淫在《南渡北归》和《系统科学概论》中,心思渐趋沉静。

  民国学人大师辈出,所受颠沛流离之苦,今人难以想象。然而战乱尽管羸弱了他们的身体,却无法削弱他们的灵魂。在长沙、在蒙自、在昆明、在李庄……书生瘦骨衣带宽,借得弹光读古典。那么痴迷和毅力,取得的成就,当令锦衣玉食终日奔逐肥马尘的今之学人愧怍而死。抗战胜利,神京恢复,谁曾料共患难的西南联大三校的大师们受政治时局的生拉活拽,逐渐分道扬镳。年轻时宣称要与某党的党徒们一较拳脚高下的闻一多突然左倾,接受了该党领导,走到了学运的最前列,两年多之后横死街头;胡适曾青眼相看,一手提携的吴晗不仅自己下海,而且将老师闻一多拖下水,后来奔赴延安仕途顺畅。当时胡适、傅斯年、梅贻琦等人在他们眼中,真是花岗石脑袋,保守而落后。叵耐人寻思的是1948年冬,北平大变革前夜,吴晗受周指派,作胡适的工作。胡毅然拒绝留下,结果为民主摇旗呐喊,居功至伟的斗士吴晗,全家被革命反噬,其遭际之惨以致灭门。而拒绝父亲劝告,自愿留在大陆的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和后来自觉或不自觉留在大陆的学者大多数的命运一样,先后自绝于人民。连陈寅恪那样的一代宗师,也在高音喇叭的雷霆中被吓死。回想抗战时期,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这些学人虽忍饥挨饿,书籍匮乏,却精神高贵,硕果累累,而到了和平时期,却被无情地打趴在地上,斯文扫地,精神绝望。内部人比外人还狠,想想周作人、容庚等人,还可以在伪北京大学搞搞学术,你就真的为我们这个民族悲哀至极!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后人评吴晗劝胡适一事,还是老师眼光看得远,学生毕竟是学生,嫩了点!吴晗可悲之余还值得敬佩的是在1950年举国批判胡适时,那么多胡适的友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丹心、忠心,如陈垣、郭沫若等人,瓢泼的污水从嘴里喷泻而出,但吴晗没有写一个对老师大不敬的字。郭沫若因为左倾,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时,险些被挡在大门外,是胡适和傅斯年力排众议,主张政治不能干扰学术,由此契机郭氏入选。然而对比郭沫若对胡适、傅斯年,以及董作宾、李济等人,你只有对人性绝望,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呼风唤雨的郭沫若,叱咤风云的郭沫若,后来儿子在文革被逼死,不知内心深处在清夜里生发出一丝对自己的人生的悔意不?

  胡适、傅斯年、梅贻琦、李济等人在历史的大转折关头头脑清醒,不愧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批大师,他们选择了离开新生的大陆。这几个人中,傅斯年与蒋介石关系跟近一些,他更多体现为时穷节乃现国士风骨,于国势颠踬中执掌台大,一校之长,穷得冬天没有棉裤,死前还在赶稿期待稿费到时妻子为他缝条棉裤。胡适寓居美国时亲自买米买菜,四处求职,胡适死在中央研究院职位上,因为入不敷出,不敢将妻子接来台湾,遗款仅为150元。1958年胡适于穷困中自美回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亲自参会,会上致辞中有批评五四精神和自由主义的意思,胡适不顾自己刚被蒋解救出困顿的恩遇,站起来道总统,你错了!举座皆惊。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1932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演讲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梅贻琦去世后,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梅园。(岳南 摄)

     梅贻琦手握清华大学的庚子巨款,给自己开的工资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的300元,妻子为了维持生计,外出打工。梅贻琦返台后,被一干国民党要人视为财神,有人甚至提出将庚款花光花尽以雪国耻的荒唐之论,梅氏八风吹不动,要将这一宝贵的资源用于清华大学的复建。董作宾深夜写稿,饥饿难捱在小铁筒里装点花生饼干之类以应不时之需,但孩子还小,偷偷吃了,半夜里董氏仰天长叹。这就是民国大师的风范,这就是当年台湾学人的生活。但他们比起留在大陆的昔日的同事、友人、学生来,还算幸运,他们都得到善终,颐养天年,而大陆,无论是当年左派的吴晗、翦伯赞、曾昭抡等人,还是自由主义者的陈梦家、陈寅恪、吴宓等人都在烈火中备受煎熬,在人生的晚期感受玉碎昆仑、兰焚华玉的炼狱之悲。而一代才女林徽因的在1955年早逝,比起考古学界女才子曾昭燏跳楼自戕,后人于哀婉中不由又怀着些许庆幸,那是上天对她的眷顾啊,不忍人间四月天经受反右和文革的风雨摧花的磨难

  读史使人明智,20世纪百年的中国学人历史,不忍卒读,一读伤心,再读伤魂,诚如《南渡北归》封面提示语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悲哀的中国!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点击----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秋季,0.5折,限量——

         

     京东:《南渡北归》三卷本,作者签名版

                      

        当当:《南渡北归》,未删减版。限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