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4年06月25日

(2014-06-25 11:28:42)
标签:

转载

谁是代表,是三个还是一个,这个可以讨论。

君子梅花两相宜

  吴 

“你看过柳子戏吗?”

在老友荣宏君的画室里,他问我。

近来总是听荣宏君给别人说起他家乡曹县与柳子戏的渊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由此我知道了原主政山东的舒同是如何保护这个古老剧种的,也知道了梅兰芳大师是如何敬重柳子戏的。我虽然居住济南数十年,也知道有个山东省柳子剧团,但还真没听过更别说看过柳子戏了,一直以为吕剧是山东地方戏的代表。

荣宏君打开电脑,播放柳子戏《五台会兄》给我看。高雅的曲调、生动的表演、紧凑的故事情节,很快就吸引了我。我又连看了几出戏,赞不绝口:这哪是地方戏啊,其艺术境界毫不逊京剧。我这才理解,难怪荣宏君要在曹县老家为已故的柳子戏表演大师张春雷立碑,并热心操持着柳子戏回乡演出之事。

荣宏君之所以爱书画,爱戏剧,爱传统文化,源于那方乡土。他祖父是乡里很有名望的世传老中医,宏君自幼便受其文化影响。这是宏君爱好传统文化的“基因”。

那是一个贫困的年代,荣宏君十岁丧父,生活并不容易。他到北京求学时,迫于生存,开过小饭馆,摆过书摊。作家岳南在《我所知道的画家荣宏君》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1995年底的一天傍晚,我从北大西门下了公共汽车,向圆明园西南角的福缘门村走去――那是一个艺术家云集,号称‘画家村’的地方,也是我的暂时住处。行进中,见路边一个面熟的青年收拾摆在地下的小摊子,把旧书刊用一个纸箱裹了放于自行车后座扎紧,骑上去,在迷蒙的风雪中穿行而前。望着渐行渐远的背影,突然记起这位青年与我同住在‘画家村’,见过几面但少有交往,好像是个画画的,不知为何又倒腾起旧书刊的买卖来了。春节后我离开了‘画家村’,那些人和事逐渐淡忘了。直到20117月,受山东一家报社委托,我在京城寻找一位文史专家与报社合作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乃由北大孟繁之老师介绍,在清华西门附近一家餐厅与邀请到的专家见面――坐在我面前的正是16年前的那个风雪黄昏骑车而去的身影。经过短暂交谈,也才知道这个叫荣宏君的青年非复当年吴下阿蒙,而如今,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与书画家已经名动京城了。”

荣宏君的求学成长,得益于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自1998年相识后,求学若渴的荣宏君便跟随史先生左右,求教问道,还常一起参加一些文史活动。史先生视宏君为弟子,为他开书单,有问必答。史树青先生一生饱学,儒雅质朴,他说:“无事不出门,有钱便买书。”除了也有了买书之好,荣宏君还开始用不多的钱(较之收藏字画)收藏当时还不太为人重视的文化人与艺术家的老信札。那些信札,见品格、见学问、见生活、见书法,荣宏君喜爱有加,开始了有关信札方面的系统整理与研究。荣宏君一边学文史,一边卖画自养。史树青先生时常在宏君的画作上题跋,奖掖后学。2007117日史树青先生辞世,荣宏君回首往事痛心不已,写下的挽联令人心伤:“砚泠墨残竹影书屋失旧主自此再有疑难无问处,情悲意寒品一草堂别恩师奈何只能锥心哭先生。”

齐鲁晚报的许志杰为老友,我曾为他编辑出版过《陆侃如和冯沅君》一书。十多年前认识荣宏君,就是许志杰介绍的。后荣宏君又介绍我认识了史树青,我不仅切身感受了史先生内在的精神气韵,谈诗论文,更获得了不少文化熏陶。经荣宏君牵线,我与周汝昌先生相识后也有多年来往,周先生对学问的喜好、专注与执着,让我对其充满了敬意。感谢先生们的信任,后来我为史树青和周汝昌先生编辑出版各自的著作。

一边画画,一边写作,荣宏君越来越忙了。继完成了《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两部书稿的出版后,他去年又完成了《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的编注出版,现在正在对张伯驹遗留文字进行研究编注,新作即将出版。

我与荣宏君在济南护城河边饮过酒、在北京西山喝过茶、在南宁看他办过画展,似恍惚之间,十多年就过去了。与宏君每年都有些来往,有时话多,有时话少,话多话少无关轻重,感觉见了就好。

荣宏君国画作品《梅》,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礼物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荣宏君画梅居多,广为人们喜爱。其实他画荷、画竹、画牡丹等也很拿手,意蕴悠长。黄庭坚云:“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梅花有寒冬里历尽的艰辛,也有对春的向往与坚守,这实为荣宏君之心声,爱梅之初衷。

过去见宏君作画时,喜听京剧唱段,现在多改为听柳子戏了。或抑扬婉转浅唱,或奔放洒脱高腔,正如其人,从风风雨雨中走来,如画,如人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