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乱之中 他们在

(2014-05-24 00:20:21)
标签:

文化

读书

南渡北归

岳南

李庄

                  离乱之中他们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T|

 纪实文学作家岳南历时8年调查写成的《南渡北归》近日出版。以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为标志的一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国破山河在”的离乱年代,励精图治以存续中华文明之“元气”,是岳南关注的主题。

                                                               文╱苏娅

 穆旦的诗《冥想》,是作家岳南钟爱的作品。岳南说他尤爱这几句:“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这首诗,或许影射了岳南写作长篇纪实文学《南渡北归》的真实感受:起先,他带着对20世纪初以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为标志的一代知识分子学术、人格方面的景仰,起念写作关于他们的纪实文学,而一旦进入读史料、田野调查和写作的阶段,那种纯然抽象的景仰之情,为越来越多具体琐碎的生活枝节填满,然后,便是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深深悲叹!

2011年初,《南渡北归》三部曲的前两部由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推出,第三部也即将出版。

这部全景书写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以抗战爆发为叙事起点,以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学术机构纷纷南渡西迁——这一史上罕见的知识分子大规模迁徙、流亡事件——为线索。岳南透过对100多位知识分子群像式的刻画,钩沉一代文德威重的学术大师,如何在一个“国破山河在”的离乱年代,在大后方励精图治以存续中华文明之“元气”,最终开出一个国家多舛而学术益盛的独特时代的历史叙事。

                       在细微命运的沉浮中叹息

 岳南有言:“历史总是在细微命运的沉浮中唉声叹气,却总不免终结于宏大叙事的欢声笑语”。这批知识分子在忧患激愤、徬徨山泽中,仍让后人感到一股巨大的潜能和力量,绝无亡国灭族的绝望,“这种充沛底气是文化本身所铸就的能量”。他写这部颇富雄心的作品,看重的就是通过观察和记述这些知识分子的个体命运,思考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制度及文化的本质。

2003年3月,北京“非典”肆虐,岳南抵达四川南溪县,旅店的服务员找了一副小棍夹起他递上的证件,匆匆做了登记,便将他安排到角落里的小屋暂居。第二天,再搭乘小船到江对岸的李庄。

岳南在李庄边上找了一间七块钱一天的小旅店住下。推窗远眺,是一个古朴、安宁的小镇,阳光浇在灰墙灰瓦的民居上,泛起柔软光泽,墙壁之上,青苔斑驳。在小镇信步漫游,才看清这哪里是小窗框中那个精巧的小小地界,分明开阔、轩敞得很。那时镇中祭祀的场所遗存有九宫十八庙,鼎盛时期米店则有上百家,“李庄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和建设格局上的气度,正是其得以在抗战时期容纳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同济大学和民办学术机构“营造学社”等机构的研究者和师生的外部条件”。

初始,岳南为如此“古老、庞大、精巧、神秘”的南方建筑群吸引,这里山水合抱,文气甚浓;呆了几天,便渐渐觉出生活单调。结合读过的史料——林徽因在一封书信中提出“营造学社”想回昆明的事,岳南便领会了从繁华城市来的一群人,在闭塞小镇上生活日久而压抑于心的苦闷。

如此切身的感受,必须经过田野作业方能体会,这是岳南20年写作考古类纪实文学得来的经验。他说写作就像农民种地,需得经过耙梳史料,把找得到的史料精读三五遍,做到烂熟于心,再经过田野调查、与亲历者三番五次对话几个步骤,方能成形。

李庄镇的抗战史研究专家左照环热心为岳南提供帮助,在左照环的带领下,总能在小镇的平常角落找到年迈的亲历者。一位妇女的父亲当年给傅斯年抬过滑竿,她的讲述令傅斯年的形象鲜活起来。她回忆起父亲给她讲的一些琐事:当年,傅斯年和李济、魏善臣出门喝酒,第一个轿夫看见块头稍大的李济,闪了,让别的轿夫抬,不料,出来一个更大的块头——魏善臣,又闪,谁不想等个轻省活儿?最后出来傅斯年,轿夫一看,撒腿便跑。傅斯年很受刺激,索性雇了专职轿夫。傅斯年对轿夫实在是好,三番五次叮嘱酒馆的人,给他上什么菜给轿夫也上什么菜。

这些事,这位妇女还记得,岳南搜集来,闲闲地写进书里,给笼统、枯燥的历史添些阅读的趣味。

                           有趣的“注释”

有趣的是,央视紧锣密鼓筹备中的以《南渡北归》为蓝本的开年大戏,为选那么多能胜任大师形象的男演员犯了难。林徽因为剧中女一号应是不二之选,岳南透露,准备请刘若英或陈数出演,男角儿则难坏了导演组。譬如,谁能胜任那个赤子般痴顽火热的哲学家金岳霖?在岳南笔下,金岳霖的痴性淋漓尽致:李庄通胀最严重的时期,金岳霖喜欢用哲学言辞为大伙儿开脱生活之艰辛,常跟“营造学社”的同仁说,在这艰难时期,要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它们是多么有价值,这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富有,同时,人最好尽可能不要去想那些非买不可的东西。

等到昆明跑警报,金岳霖又发现人们喜欢带着黄金逃命,于是跟学生说,那么多人带黄金出逃,路上肯定有丢失的,大家跑警报的时候多看看地上吧。果真有同学捡到两枚金戒指。金岳霖闻讯很是得意,岳南于是写:“逻辑推理有此妙用,是教这门课的金岳霖此前未曾料到的。”可惜,金岳霖自己跑警报时,随身携带的装有《知识论》书稿和女友书信的手提箱,也遗失途中。

“既要忠实于历史,又要有文学上的追求、语言上的贡献”是岳南给自己定的写作目标。他写作此书,结构上得益于《水浒》,而对于情境的渲染、对人物内心的揭示等等技巧,则更多从《史记》得来。《史记》关于项羽被刘邦大军围于垓下一节,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羽深夜起身,与虞姬饮酒吟诗,后人多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一句是司马迁为渲染气氛而虚构,但恰是这小小的虚构,让凄楚而怆然的历史现场在时间的“景深”里变得丰富而多义。

如何在历史的限定之中,揭示人物精神现实和旧事旧物的深层意义?岳南发现,充分利用“注释”,不失为方便之途。他对史料的选取讲究文必有据,每一章背后都有密密麻麻的注释,这些注释短则三五十个字,长的以千字计。“不妨认真读读‘注释’,我想写的全埋在注释里了。”岳南说。

随手翻翻岳南写下的“注释”,不但包含引文的出处,也一并收入所依据史料的来历与名称、一些采访录音中有趣的对谈。比如,岳南读到史料,二战期间盟军计划轰炸日本,梁思成和助手罗哲文为盟军画地图,以保护古迹不被损害。当时,“京都”和“奈良”是避开轰炸的区域,后世之人称梁思成“古都的恩人”。调查中,有一位原南溪县政协委员言之凿凿地回忆:当天,梁思成正是到他们家与其父谋划这事的,他是小孩儿,大人们不避讳,端茶送水之际便听闻了事情经过。岳南听之,事后又找其姐姐核实,姐姐说:没有的事。关于这一节,岳南也录入了注释,注明“孤证难立”。岳南认为:“因为,这也是一些人的心态、是一种现实,做口述史就得跟各种人打交道,四川人爱‘摆龙门阵’,我把这些有意思的事写下来,让读者什么都看看,生活如此丰富。” http://img.ifeng.com/page/Logo.gif他们在" />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离乱之中他们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