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奥义砺今

这套丛书带来什么启示?
知道了真相
会修正我们对事物的偏见
能不能终结盗墓文学、掀起考古文学热,现在还不能定论,但岳南的纪实写作,对当下有什么启示呢?
其实这套考古纪实丛书,除了记录曾侯乙墓发掘的《旷世绝响》,这些书不少是以前零散出版过的,比如《风雪定陵》早在22年前就发行了第一版。不仅在大陆发行,岳南的书在台湾影响更大。
作为岳南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班同学,诗人、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王久辛
应该是这套丛书最早的读者之一。“他每一本都给我,每次出,包括台湾版的。只有那么五六本样书的时候,他就给我送过来。”
王久辛告诉记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这句话为旗帜,很多纪实文学都是瞎编乱造,有一点影子就开始编了。岳南跟他们不一样,他始终依赖一个重大新闻,循着考古这条线,发现一个东西就查资料,采访知情人,把历史揉进去。”
在王久辛看来,这是岳南写作非常聪明的一个地方。“他每一个选择的东西,一定是有个由头的,要能进入考古界、文化界、史学界视野的。”就这样,夏商周秦汉到元明清,岳南已经从上到下做了一遍。“他这套书你全部看完之后,历史也清楚了。”
“如果说岳南有什么启示?我总结了八个字:寻根探源,奥义砺今。这种依据一个有历史内涵的重大事实,然后寻根探源的写作方式,对当代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有大量这样的事情,但是没有这样的作家。所以,岳南的成功给了新的写作路向。”
王久辛认为,岳南的这种写作也可以命名为“真相写作”。其实考古发现了什么,仅仅是个新闻,但是岳南把这个事实真相从头到尾,有根有据地搞清楚,对读者获得纵深感是非常有好处的。包括他的《南渡北归》系列,写的抗战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往南转移的事情,转移也是一个事情,他循着这个事情,去把一个一个大哲的风范、思维、恩怨、情仇,全部装进去了。
王久辛说:“我们就知道那么一点东西,我们的心胸就那么大。可是当我们把真相知道了以后,就会修正我们对一些事物的偏见,更全面地看问题。”
另外近年来纪实文学日渐萎缩,作为重要一支的报告文学,今年甚至传出了被《红岩》杂志取消了单项奖。而岳南这套丛书,一次11本的推出力度,“对萎缩的纪实文学来说,毫无疑问是一股强劲的风。”
关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当然,岳南的写法,有他的特点也有他的问题和局限。就文献价值来说,岳南的考古纪实书,肯定不如那些学术报告。某些写法也有争议,包括《南渡北归》,好多人觉得想象的东西多了。不过王明毅告诉记者:“我们比较看重一点:他的书,不光是把高端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书里,更重要的是,把考古发现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儿描述出来。”
“你不太可能让普通读者去读考古的学术报告,全都是数据和术语。像我专业学历史的,读考古报告都很吃力,更不用说普通读者了。但岳南的考古纪实,把整个考古挖掘这些很专业的东西作为一个故事,非常传神地讲出来。这点呢,恰恰是我们考虑的,把特别象牙塔的东西,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到普通读者那里。”
而岳南的另外一个特点,也是王明毅非常欣赏的。“书中的很多细节,写得很有人情味。”
“《风雪定陵》里写到,挖掘定陵期间,一对青年民工产生恋情,结婚。等岳南再去采访这对夫妇的时候,那个民工已经去世了。有几分伤感,也让我们关注,某一个大事件背后、大发现背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就是说,岳南的写作,还原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真相。而且把过去处在宏大叙事下过分强调的东西淡化,把一些貌似平凡的细节凸显出来。
■文/本报记者 张翠平

考古纪实
能终结盗墓小说吗?
近一个月来,不断有人在微博上@作家岳南,并附上照片展示自己新进购置或者得到的“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还有资深读者纠结地问,自己之前买过一些零散出版过的版本,现在是补充没有的还是重新洗一遍呢?
一部纪实文学能引起如此关注,在出版界盗墓热渐渐消退的今天意味着什么?这套丛书的出版,真的能像有人期待的那样,用考古纪实的“真”终结盗墓文学的“假”吗?
盗墓小说从红火到渐渐退烧
其实盗墓在中国算是一个古老的黑色行业了,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学的推波助澜,“盗墓文学”红极一时。先是出版界“发烧”,然后又红上荧屏。
2006年网络小说《鬼吹灯》异军突起,赢得160多万点击率后迅速出书,发行量没多久就超过20万册,使得“盗墓”成为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当年年底,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接过“盗墓”大旗,成为很多读者心目中的“盗墓代言人”,这本小说也一鼓作气写到第八本,去年还差点代表网络文学参评茅盾文学奖(因为没有写完而落选)。
盗墓热引发了一系列同题创作,比较知名的还有,《墓诀》、《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盗墓之王》、《盗墓者》、《西双版纳铜甲尸》、《茅山后裔》、《传古奇术》等。
盗墓小说的火并不意外,它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还穿插了很多历史故事和考古、地质、风水、文物等方面的知识。但这类小说的火热也一直伴随着争议,首先严谨的学者对此非常抵触。因为觉得会造成混乱的视听,还可能玷污某些考古工作者的形象。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坚告诉记者,专业的学术报告都看不过来,这类离奇古怪的小说从来不看。虽然他也知道这类小说卖得很火,但在他眼里这就跟外行人讨论曹操墓一样,简直滑稽可笑。
随后一些读者也渐渐对盗墓小说审美疲劳。最初的新鲜刺激过后,大量跟风的同类型小说,只剩下离奇的情节,时间久了,难免感到乏味。而且创作的盗墓热带来现实的盗墓热,也让人对这类小说诸多诟病。在火了两年多之后,盗墓小说热开始慢慢降温。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务印书馆将岳南在前后20年间陆续写就的,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田野考古中重大发现与发掘过程的11本书结集出版,不由让人期待,考古纪实的“真”会终结盗墓文学的“假”吗?
岳南的书跟盗墓小说是两个方向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中心总编辑王明毅告诉记者,当时商务印书馆建分社涵芬楼,想做高端点的大众文化读物。而岳南的考古纪实文学创作,跟他们的定位比较一致,于是就有了这个选题。“当初的策划是12本,但因为岳南一直忙着《南渡北归》三部曲,《青铜王朝——安阳殷墟发掘记》没写出来,所以先把这11本先出了。”
对于读者的期待,王明毅表示:“盗墓文学我不知道怎么定义,但是我也翻过一些,它强调的更多是猎奇故事,纯粹是一种文学虚构,没有读者去追究符不符合历史常识,正史有没有记载。但是岳南这是考古文学,记载的重点是重大考古发现,中间穿插很多墓葬有关的历史。目的是让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对来说写法也比较正。这是两个方向的东西,谈不上谁好谁坏,市场上各自的需求。而且,我想岳南这个书,不会卖得过盗墓文学。”
王明毅告诉记者,其实他们也并不期望,这套书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人手一本。“一来题材限制,二来这么大部头,可能限制一些读者。但是应该说,是好书。”
石家庄知名文史专家梁勇认为,不管是盗墓热,还是考古热,都是因为盛世收藏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考古产生了兴趣,想了解一个物品背后的历史、从地下到地上走过的神秘过程。“我曾和原河北省文物局谢飞局长策划过公众考古活动,比如走进中山国等,很受欢迎。”所以他觉得,考古纪实类书籍、电视节目,在文化圈子里会很受欢迎。
作为作者,岳南本人也表示:“就总体而言,我的这套作品更适合于知识层面比较高的人来读,如果知识水平太差的话,里面好多事弄不明白,特别是兼及的历史部分,若没有点史识,就更难弄清读明了。”
对于是否能带动考古文学热,岳南也“不敢企望”。他告诉记者:“在我内心深处认为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如果读者喜欢并从书中吸取一点文化营养,特别是对田野考古这门科学有所了解,对考古工作者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有所体会,对五千年文明史甚至更长的文明史产生温情的敬意,我的心愿也就达到了,也是我期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2012-10-11
20:16:11·来源:河北青年报)
当当网连接
点击--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