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寿:申请做核爆试验的女学者

(2011-09-01 22:34:25)
标签:

文化

女学者

游寿

原子弹

杂谈

               游寿:申请做核爆试验的女学者

                游寿:申请做核爆试验的女学者

                                             女学者游寿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知道女学者、书法家游寿的不是很多了。

     游寿,字介眉,福建霞浦人,生于1906年,早年受业于邓仪中(邓拓之父)并受到赞赏。1932年至1936年,先 后毕业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是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胡小石教授的得意门生。抗战爆发后,他经同窗曾昭燏引介进入流亡到四川南溪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抗战胜利后因与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不合,与史语所决裂并返重庆。未久,通过恩师胡小石的人脉关系进入中央图书馆任金石部主任,主要整理接收汉奸们保存的图书金石拓片及日寇劫掠的文物,曾著有《金文武功文献考证》、《论汉碑》等文。1947年,游寿转入胡小石任教的中央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游寿的日记中记载,在离开中央图书馆时,一次性向继任的金石部主任功莹辉移交自己编辑整理的金石拓片5510种,未登记金石拓片6783幅,快雪堂帖一函五册,画像20幅等等,可见当年的游寿所经手过目的拓片之宏富。正是得益于一般学者难得的机会与条件,成就了游寿的学问、事业和后来的声名。

    新中国成立后,游寿转入南京大学任教,1951年随丈夫陈幻云调入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继而入山东师范学院任副教授。未久,随着清理阶级队伍风潮兴起,游寿的出身与李庄那段经历,成为一大罪证。她被从革命队伍中揪出来,受到猛烈批斗。校方令其没完没了地写书面检查,交代与傅斯年等人的关系——尽管当年她与傅斯年的关系极其糟糕,并在检查的言语中对傅多有怨恨,但没有人相信她说的话,反以“隐瞒历史,作虚假交代,企图向党反扑”和“国民党忠实走狗傅斯年专设的特务分子”、“是埋设在新中国一颗定时炸弹”等等罪名施之更严厉的批斗。

    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为摆脱险恶处境和政治厄运,1957年,游寿“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支边”,与陈幻云一起来到了关山阻隔的黑龙江,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转入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课程。课余,她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田野考古方面上来,足迹遍及东北大地的白山黑水,并于1960年在哈尔滨东郊发现了经过人工凿击的猛犸象骨,由此证明了黑龙江曾有古人类活动的论断。后来,她把视角瞄向了黑龙江大地的鲜卑族文化并加以研究,1963年发表了划时代的重要学术论著《拓跋魏文化史稿》,由此奠定了她在这一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

   正当游寿满怀豪情欲在这一领域再展辉煌时,“文革”爆发,游氏作为学院的“八大妖怪”之一被揪出来,登上“斗妖台”,接受造反派的批斗,并与丈夫一起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蒋帮特务”身陷牛棚,经受更酷烈的身心折磨与摧残。再后来,游寿作为典型的“一怪”被下放到荒无人烟、风雪弥漫的边远山区劳动改造。

    在酷烈的生存环境与政治压力下,游寿身心受到重创,体重下降到不足35公斤,万念俱灰,自感生不如死,遂产生了速死之念。严酷的政治环境,使寻死者要达到目的也变得不再简单。当时有许多知识分子因不堪忍受政治迫害而上吊或投湖自尽,其结果不但落了个洗刷不清的“自绝于人民”的罪名,其家人亲属也受到连累,遭到迫害与歧视。为不给家人亲属带来麻烦或罪过,游寿不能像众多落难的知识分子一样上吊、沉湖、喝毒药而死。

    在痛苦徘徊中,游寿突闻中国在西部成功引爆了原子弹,茫茫大漠腾起的蘑菇云,给她带来了灵感的火花。游寿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主动给“组织”写信,请求允许把自己送往西部沙漠,作原子弹爆炸试验物应用。谓:“平生所学无以报国,愿以六十余岁羸弱之躯作原子弹爆炸辐射之试验,以明心志。”遗憾的是,原子弹毕竟不是鸡蛋,属于难得的珍稀物品,造出一颗来需要费老鼻子劲,不可能每天都在引爆试验,游寿的心愿未能实现。

游寿:申请做核爆试验的女学者
                                       晚年的游寿


     1972年,面对“文革”造成的劫难,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忧切的心情问图博口负责人王冶秋:“当今通识金文甲骨文者有几?”王一一列举各家,其中就有正在白山黑水遮掩下的农场“劳改”的游寿。不久,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到北京出席会议,周恩来特地问道:“游寿女士现在何处?懂金文的还有谁?”最后,周恩来深情地对这位书记说:“游寿是学术界的老同志,现在像这样的老同志已经不多了,你们要照顾她一下。”未几,游寿结束了劳改生涯,回到学院继续任教。

    经历了百般磨难,侥幸地熬过了“文革”这道“鬼门关”,游寿的心境由悲愤、绝望逐渐平和,直至看破红尘,进入空寂之境。据王立民说:“她常年穿一身青布衣裤,行走匆匆,很少与人讲话,看似乡村老媪一般。”

  游寿当年的同窗好友、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因曾氏家族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曾国藩这一“屠杀人民刽子手”的恶名,使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越来越密集严酷的政治改造运动,又使她整日提心吊胆,生活在无形的恐惧与自责中,终致抑郁成疾,精神崩溃。19641222日,曾昭燏驱车来到南京郊外的灵谷公园,孤身登上灵谷塔,飞身一跃,绝命于塔下的荒草之中。

    游寿要幸运得多,她不仅亲眼看到了一个酷烈的政治迫害的年代结束,且在“文革”后还于学术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80年,已是75岁高龄的游寿,通过对历代流传的典籍梳理分析,断定鲜卑民族的发源地就在白山黑水的大兴安岭深处。在她的启发、指导下,当地青年考古学者米文平终于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9公里处嘎仙洞中,找到了湮没1500多年的魏太平真君拓跋焘亲自派人到其祖先所居的“石室”撰刻的“祝文”。——这是新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国内外考古学界为之震动。通过游寿及其他考古人员对“祝文”的破译,终于揭开了鲜卑族起源的隐秘。这一学术成果,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鲜卑民族起源历史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游寿:申请做核爆试验的女学者
                                     游寿的金文书法艺术


              游寿:申请做核爆试验的女学者

                                            游寿82岁时书法


  晚年的游寿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中,书法由早年的“金石气”又增添了浓厚的“书卷气”,渐入化境。她的恩师胡小石偏爱黄山谷的行草,游寿则喜黄山谷外,更喜米芾,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形成了游寿书法独特的风格,终成胡小石、李瑞清这一脉碑学书派中第三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推崇。沈鹏曾评价道:“江南的萧娴与北国的游寿分别出自康有为、胡小石门下。萧娴与游寿历经坎坷,如今年届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

                                


     游寿是从李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走出的知识分子中活得较长的一位,直到1994年才驾鹤归西,终年88岁。游寿一生没有子女,丈夫先他而去,晚年孑然一身,死后没有留下钱财,遗存于人世的只是她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久而弥珍”的精神财富。


 


相关阅读:       

         游寿:申请做核爆试验的女学者

                     点击:详细内容连接——从蔡元培到胡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