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2007-09-11 21:54:16)
标签:

人文/历史

梁思成林微因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一书出版答《新商报》记者于泓女士问(之三)

                        

                     

                                                           ·岳南

 

    记者:如今,与梁思成、林徽因同代的文化名人已全部离我们远去,您认为当下的知识分子与他们在生活上、工作上、思想上存在哪些不同?您期望自己的书能留给读者哪些思考?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抗战期间,梁思成在李庄时拍摄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驻地栗峰山庄图片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2006年由李庄摄影家王荣全拍摄的同一地点照片,此处基本保持了六十年前的原貌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从李庄走出的傅斯年1946年于南京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中央研究院院史语所人员用的水井,此水井就在稻田中,水质极不清洁,研究人员经常闹肚子

 

 

      岳南:不同的地方太多了,首先是天才可遇不可求的问题。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Come in a cluster)。20世纪初叶的中国,似乎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这个令克氏久久不解的事实。遗憾的是,天才如闪电划过夜空,照亮山川大地的瞬间便又成群地去了,在学术上留下的空白至今还无人能够弥补。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李庄文化史专家左照环指着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馆对作者说:"如果再不修,就要全部塌光了."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史语所人员的宿舍部分已变成农家的鸭舍

 

 

 

     再一个,那时的“海龟”与现在的“海龟”最大的一个不同是,在他们的梦想里,大多数有成就一个学术大师的心愿,而没有弄个百万富翁或千万大亨的追求,这一点从李济的自述中可以看出。李氏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我引用这段话的意思,不是说现在留学生整天睁眼闭眼脑子里想着金钱和美女就不好了,或者说不回国就是好的或坏的了。我只是想说,像梁思成、李济那一代人,确实像鲁迅先生在纪念滕野先生时所说“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现在的“海龟”或“土鳖”们,大都把追求金钱美女甚至弄几个“奶”作为追求目标。在我看来,拥有金钱美女,或者拥有二奶、三奶,只要双方感觉是幸福的,又对社会不形成危害,当然是很好的。“海龟”们不回中国,也照样可以为人类做贡献。我至所以拿李济的话说事儿,只是以此证明二者的不同罢了。

既然本书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主,总要涉及到他们在爱情与感情方面的故事。哲学家金岳霖是爱上林徽因的,号称自己的大半生是“择林而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居住在哪里,老金也跟着居住到哪里去,并且是跟着梁家吃饭。抗战中后期他们分开了,老金在昆明,梁林夫妇在四川南溪李庄,但老金还是借假期的机会,越过千山万水跑到李庄去看这两位老朋友了。用老金的一句话说:“离开了梁家,就像丢了魂似的。”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之厚、之重。若是现在,不知道这种真挚的友谊还能不能出现,至少我是没有听说过。所听说的大多是几个男人为了争夺一个或数个女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不是被砍掉了一只手,就是被打断了狗腿,或者干脆把“情敌”弄到一个大铁锅里,当作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烹煮熟做下酒菜的惊悚、悬疑的新闻。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傅斯年故居.这个油壶是傅斯年一家走时留在李庄的,现为张家所有.图为现在的房主向作者展示这件具有纪念意义的油壶.据张氏说,他的父亲从给傅斯年抬过滑杆,因而每当别人说起傅斯年的大名,他也感到很自豪.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作者岳南(左)在李庄采访原党部书记之子罗萼芬(县政协委员).当年发往同济大学的电报"同济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就出自乃父之手.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当年就住在罗家并得到了罗氏全家老小的照顾.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