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2007-09-11 19:14:37)
标签:

人文/历史

梁思成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一书出版答《新商报》记者于泓女士问(之三)

                        

                     

                                                           ·岳南

 

 

     记者: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包括前期检索资料过程)中,您认为最艰难的是什么?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李庄魁星阁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位于李庄镇内的张家祠.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梁思成/林徽因在李庄的故居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梁林故居于新中国成立后,分配给李庄的王家住居,现已搬出,成为小型纪念馆,供游人参观拜谒.图为作者在李庄采访时与王氏家人合影(自左至右:作者岳南/左二为李庄著名摄影师王荣全/左三为王的妈妈李婆婆/左四为王的妹妹.)

 

 

    岳南:艰难倒是说不上,再艰难还能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呵?其中的苦恼是有的,最苦恼的就是一件事费好长时间搞不清楚,有的简直就是无头案,让你干着急没办法。比如说,“七七事变”之后,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学校,流亡到昆明组成了一个西南联合大学。这个大学办的很成功,后来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这里出来的。联大组成后要搞一个校歌,最后搞成了,大家一直唱了七八年。但后来这首校歌是谁写的,却成了问题。据当时在联大任文学院长的冯友兰教授后来回忆说是他写的,但有人说是中文系罗庸教授写的。现在冯友兰与罗庸二人都去世了,这个事还在争论中。对此,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到昆明时,面对校纪念碑曾感慨地说:碑上很明白地刻着冯友兰创作的碑铭,已经很直白地说出校歌就是他作的,你们为什么就是瞪着眼睛不承认呢?(大意)此事现在已经波及到海外,台湾一位友人对此做过研究,认为确实是冯友兰所作,但现在好多人不承认的原因,恐怕牵涉到“文革”时期的是是非非。如果说陈寅恪站出来宣布校歌是他作的,估计就没有什么人表示反对了。但老冯与陈寅恪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为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好多人不承认是冯氏所作的现象。这个事情很复杂,我也一直在研究,但现在还不敢说我的研究成果就是真理,所以迟迟没有发表,等有了把握后再拿出来吧。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李庄镇政府制作的宣传图片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上二小图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甲骨学家董作宾儿女在昆明与李庄家中留影.下图为梁思成在李庄时,于某画报旁写的一句话:"希望在胜利后,能喝上这样一碗."观之令人心酸.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梁思成之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梁思永一家住居的李庄羊街8号,左边是李济家,中间隔着一个小门.因而不是7号而是6号.作者赴李庄采访时专门做过详细调查.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