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底气不足的“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

(2010-08-24 11:33:56)
标签:

文化

读书

随笔

“曹操墓”

考古学家

鲁浅墓志

古文字

刘庆柱

杂谈

 底气不足的“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

 

 底气不足的“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

 □文/白梅月下客

 

 面对“本月21日,来自国内研究三国(曹操)文化历史的学者23人齐聚苏州出席‘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后,“与会专家建议,取消‘安阳曹操墓’‘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资格,重新进行鉴定、审查”的质疑声,“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是怎么回答东方早报记者龚菲的呢?

 

 我们来看东方早报记者龚菲的博文《访刘庆柱:就曹操墓造假指责的回应(2010-08-23 13:22:54) 》。

 

 该文记述,“对于本次论坛所提出的质疑,刘庆柱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他们去,清者自清,凭图片也不能看出画像石是否造假’”。

 

随他们去”是一种什么态度?显然,这位“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在不屑一顾。不屑一顾总有其理由,那么,刘庆柱先生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理由之一:“刘庆柱:当时同去的专家都是全国响当当的,他们仔细研究了鲁潜的墓志。一位古文字专家已经70多岁了,是国家文物局委派他去的。那位古文字专家认定鲁潜墓志是真的。原因是,其中一块石碑上刻有‘行清’。‘行清’是什么?现在一些大学教授都未必知道。行清就是厕所,这在古代文献里有很明确的记载”。

 

同去的专家都是全国响当当的”,这点,毫无异议。但,即便是全国响当当的专家,究竟有没有打眼的经历与时候呢?

 

那位古文字专家认定鲁潜墓志是真的”,所以就是真的了?“一位古文字专家已经70多岁了,是国家文物局委派他去的”,显然,刘庆柱先生在重走老路——拿大帽子压服人。围绕鲁潜墓志,有质疑声,请这位专家出来针对质疑,提出自己认定为真的理由依据,岂不比这种空洞乏力的苍白辩驳更好?

 


    理由之二:“刘庆柱:曹操墓出土的石牌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石碑,只有一块是从盗墓贼手上追缴回来的,其他的都是从古墓中出土的。画像石是曹操墓中石棺座上的,和传统镶嵌的画像石有别。古墓中出土了很多画像石。判断画像石的真假,不是根据新旧来判断的。很多出土文物,虽然几千年了,但是很新。就像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的刀剑,有的还锋利无比”。

 锋利无比的刀剑,只是刀刃剑刃,刀体剑体难道也是历久弥新吗?!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举例说明,只能是暴露了自己的底气不足。


    理由之三:“刘庆柱:考古中还有文化地层分析,虽然曹操墓被扰动过,但是考古专家还是对没有被扰动过的原地层和被扰动过的地层做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没有问题。说画像石、石碑是假的,可以对它们的物质成分进行检测。高陵墓中出土了很多文物,还有瓷质文物,可以把画像石、石碑的物质成分和古墓中出土的文物进行比较”。

 

 这点,似乎说到了点子上。其实,一点也经不起推敲。文化地层是汉魏的,就说明“得出的结论没有问题”了,就足可证明该墓即为“曹操墓”了?质疑声里,有人怀疑此墓的年代吗?大家争议的是墓主人的身份!刘庆柱先生是在转移视线、引领观者向他路上走。



    理由之四:“刘庆柱:要是你仔细辨认,会发现,魏武王三字很潦草。为啥?古代王陵都是生前就开始打造,所以都是精雕细刻的。曹操死后,曹丕称帝,这中间有8个月空白。而人死后,要入土为安,怎么称呼曹操呢?仓促之间,刻了石碑。仔细看,魏武王三字都比较潦草,这说明是当时急急忙忙雕刻的,而不是生前就开始打造的”。

 

怎么称呼曹操呢?仓促之间,刻了石碑”?作为一个“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就是这样臆猜当年曹操的下葬吗?请问“魏武王三字都比较潦草”的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总不能君见潦草即潦草吧?

 

 刘庆柱先生上述结论的得出无非这样:因为我看“魏武王三字都比较潦草”,所以,在曹操死后,曹丕就一定做出了“仓促之间,刻了石碑”,称曹操为“魏武王”的举动。因为我对“魏武王”的判断真,所以,此墓就是“曹操墓”必然为真。

 

 

 真相面前,一个学者,需要的是严谨治学的态度,而不是“著名汉魏考古学家”的面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