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捉蝉——俯察仰观,始得蝉韵之妙

(2008-08-19 17:52:54)
标签:

文化

怀旧篇

儿时游戏

捉蝉

随笔

杂谈

 捉蝉

 

 □文/白梅月下客

 

 捉蝉——俯察仰观,始得蝉韵之妙

(□摄影/颜山)

 

 儿时的捉蝉,有两种,树上捉知了与地下的抠幼虫。抠幼虫,得看,首先要看地面上哪儿有洞——一个小的不能再小近乎蚂蚁窝一样的小洞,然后拿了树枝慢慢地挑,几下过后,洞口也便越来越大,蝉儿两个黑黑的眼睛先露了出来,发现你要捉它,便向下褪,所以树枝外还有加大工作量,扒开周围的土,下手去抠,不抠用树枝诱,也行,只是费时也费事。性急与兴奋的伙伴们,顾不了那么许多,三把两把加大洞口,伸手便去提,提不出来时便再加水灌,反正直到俘获为止,这样的提蝉法,弄断前腿的事常有。

 

 捉知了则正好掉了一个个,需要仰了脖子向上观,其工具,一般离不开竹竿。长长的竹竿头上再绑一细细的树枝,树枝的顶端缠了面筋,举起来时颤颤巍巍的,这一颤,增加了捉的难度。知了机警的很,微微的树叶响动,便会“知~~~了~~~”一声飞走,留给伙伴们的往往是一泡尿。碰上那不机灵的,也就是正在产卵的不叫的知了,往往幸运许多。真正叫的知了,往往成为大家哄抢的对象,因而更不易捉到。等到捉了来,则你传递给我,我传递给你的稀罕个没够。甭管什么样的知了了,大凡面筋粘下的,一般极少没有不折断翅膀的。向下取的过程中多为面筋缠断,即便断不了,用手取下时,三缠两绕的也非弄断不可,所以,再飞走已是不可能的事。当时,不能留下一个全须全尾的蝉,实在是一种遗憾。

 

 等到套杆占据了上风,取代了粘杆,这种遗憾才得以大为改观。所谓的套杆,也就是原来的竹竿尽头,不再是用了细树枝而是用了铁丝,铁丝上,开始有用马尾丝的,后来改成了一个圆圆的铁箍,箍的上面绑了长长的塑料袋,这种套杆,有点近似今天捞鱼虫的小网,只是比之稍长一些。此种捉蝉法,该叫套蝉,而马尾丝套蝉一般人作不来,也使不了,因而,也多成了大孩子们的能耐与专利,小不点们也便只有了仰观助威的份。

 

 夏天带给孩子们的喜庆,能偷偷下河游泳外,便是找蝉、捉蝉、粘蝉、套蝉了。夜晚除了找幼虫外,还有一种捉蝉的方法是——熏蝉。这种熏,更像是光诱灭蚊的那种。夜晚来临,先要找到一片树林,然后四处搜罗枯枝败叶,聚拢成堆,点燃。烟熏火燎中,大家四散开来,拿了不大的小脚去揣树,受惊的知了,黑暗中,辩不清方向,也便只好向火堆飞来,看吧,一会一地燎了翅膀的蝉儿。猎物收获了不少,到手终有玩够的时候,那时谁家养了鸡,也便成了次日便宜了鸡儿们的早餐美食。

 

 蝉的幼虫可以淹后烧与蒸了吃,在当时缺肉少油的年代,也算是一种美味了。真正是为了吃,大家也不去早中晚的折腾这个,能够聚拢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逮了个蝉儿来玩,那才是当时的真性情所在。

 

 蝉,可以理解为谗,同样,也可以理解为禅。

 有仰观无俯察不可,有俯察无仰观亦不可,俯察仰观,始得蝉韵之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