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虎”李阳冰是“诗仙”李白的祖叔吗?

(2008-07-29 11:52:36)
标签:

《论篆》阅读

文化

读书

随笔

书法

篆书

李阳冰

李白

祖叔侄

关系

杂文杂谈

“笔虎”李阳冰是“诗仙”李白的祖叔吗?

 

 □文/白梅月下客

 

 素有书界“笔虎”之称的李阳冰,为“诗仙”李白的祖叔一说,是今人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

 

 关于李阳冰,《旧唐书》中查不到此人的传记,《新唐书》中亦未见其任何的传记记载。围绕此人,比较可信的信息,应该算是唐人李肇所撰的《唐国史补》。此书的《卷上》,有着这样一段话:

 

李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嘉、蔡邕,不足言也。’开元中,张怀瓘撰《书断》,阳冰、张旭并不及载。绛州有碑,篆字与古文不同,颇为怪异。李阳冰见而寝处其下,数日不能去。验其文是唐初,不载书者姓名,碑上有‘碧落’二字,人谓之‘碧落碑’”。

 

 我们知道,李白以诗歌闻名,而李阳冰则以书法取人。李阳冰的书作,多见于碑刻,主要为篆书,可以说,自秦朝李斯之后,篆书到李阳冰时进入了一个复古与变古的新时代。李阳冰自己,也如上述引文中所言及的“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嘉、蔡邕,不足言也”,比较自负于自己的书法。

 

 篆书,大致有着以秦朝李斯《泰山刻石》为代表的“玉筋篆”、三国时吴国《天发神谶碑》为代表的“悬针篆”、唐朝李阳冰《三坟记》为代表的“铁线篆”三种书体书风。李阳冰能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篆书园地占有三分之一的天地,可谓功夫了得!!!

 

 李阳冰对篆书的痴迷程度,可以从其“绛州有碑,。。。见而寝处其下,数日不能去”一句中得见。对篆书,李阳冰还留有专著——《论篆》。由此我们不难得见,这是一位既有实践更有理论的不可多得书家。篆书外,李阳冰还曾于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序中有言: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郑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仔细来读与比较这段话,我们看不出行文中称李白为“公”的李阳冰与李白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两个人曾于当涂相会并相会甚欢当是事实。

 

    此序中,李阳冰称李白为“陇西成纪人”。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中称李白为山东人[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今山东济宁,笔者注)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新唐书·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中则称“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见于正史中的李白祖籍就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新唐书·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中虽有着“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一句,可也没有明确交代此二人就是“祖叔”侄的关系?!那么,现在的李阳冰为“原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后徙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为京兆人。为李白祖叔”的说法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即便李阳冰的原籍明确,为“赵郡(今河北赵县),后徙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为京兆人”,可这似乎也与李白的籍贯毫不相关啊?!

 

 李阳冰的生卒年(从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中“阳冰年垂五十,去国万里,家无宿舂之储”一句推测,其去世,概五十岁以后),今人尚且没有考究明白,出生地还与李白相去甚远,那怎么可以说两者间是“祖叔”侄或“从叔”侄的关系呢

 

 在没有更加确凿的史料证据之前,笔者更倾向于李阳冰为李白祖叔的说法其实是后人的一种附会的观点。

 

 

 附:李阳冰《论篆》、《上李大夫论古篆书》

 

 

 

                         论篆

 

                     (唐)李阳冰

 

 

 吾志于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旁摹刻而已。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蔡中郎以“丰”同“”;李丞相将“束”为“柬”,亦鱼鲁一惑,泾渭同流,学者相承,靡所迁复,每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皇唐圣运,逮兹八叶,天生克复之主,人乐维新之命,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钦若典谟,畴咨故实,诚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不刊之典,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仰圣朝之鸿烈,法高代之盛事,死无恨矣。

    王次仲,秦始皇时制八分,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又王次仲,始皇时载《序仙记》,始皇征不至,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飞而去。又汉世祖有二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甚矜其能,每书辄削其,梁鹄乃益板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鹊亦工书,至选部尚书。曹操平荆州,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曹公常悬帐中,及钉壁玩之,谓胜宜官。鹄字孟皇,魏宫题额,皆鹄书。秦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蝌蚪”。《尚书》,汉朝秘藏不得见,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敬侯写《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敬侯谓觊书其序篆书曰: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李斯书也。汉建初年,曹喜少异于斯,亦善书,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诞以能书,迁补侍中,魏氏宝器题名,皆诞书。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理闲,不如淳也。其序隶书有:上谷王次仲隶书,始为楷法,至灵帝时,好书多能者,而师宜官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售酒直,计钱足而灭之。梁鹄窃其本,以工书。其序草书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伯度号善作草。复有崔瑗、崔实。二人皆称习杜氏,然字甚多而体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专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人为宝之,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仲将,伯英弟子,有名于世,殊不及文舒也。

 

 

 

 

              上李大夫论古篆书 

 

                    (唐)李阳冰

 

 

 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傍模刻而已。缅想圣达立制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礼;于鬓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气象,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蔡中郎以同豊,李丞相将束为柬,鱼鲁一惑,泾渭同流,学者相承,靡所迁复。每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皇唐圣运,逮兹八叶,天生克复之主,人乐惟新之令。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钦若典谟,畴兹故实。诚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不刊之典,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仰明朝之洪烈,法高代之盛事,死无恨矣

 

 阳冰年垂五十,去国万里,家无宿舂之储,出无代步之乘。仰望紫极,远接丹霄,若溘先犬马,此志不就,必将负于圣朝,是长埋于古学矣。大夫衔命北阙,抚宁南方,苟利国家,专之可也。伏望处分,令题简牍,及到主人,寒天已暮,暗烛之下,应命书之。霜深笔冷,未穷体势,傥归奏之日,一使闻天,非小人之已务,是大夫之功业。可否之事,伏惟去就之,阳冰再拜。

 

 

 

“笔虎”李阳冰是“诗仙”李白的祖叔吗?

 

 

 

 

 

 

        “笔虎”李阳冰是“诗仙”李白的祖叔吗?

   

 

 

      

 

 

          “笔虎”李阳冰是“诗仙”李白的祖叔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