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御林军”
□文/白梅月下客
史载,宋朝的军队由禁军、厢军、乡兵三部分构成。那么,宋初的禁军,也就是我们平常较熟悉的一个称谓——“御林军”,又到底是怎样的一支军队呢?
《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由此可见,禁军的卫戍地为京师,也就是北宋的东京汴梁与南宋的都城临安。其主要任务是,先做天子的卫兵,守京师,后才预备非常战事发生时皇帝的“御驾亲征”。宋朝的这只“禁军”,最初又是怎么来的呢?
此卷载,宋“太祖起戎行,有天下,收四方劲兵,列营京畿,以备宿卫,分番屯戍,以捍边圉。”也就是说,这只军队初始便由赵匡胤建国之初,亲自或委派他人遴选而来,内里多为曾跟随赵匡胤打过天下者,兵员的战斗力极强,为兵中之“劲兵”。
这样的一支战斗力极强部队,是归天子直接指挥呢,还是另委派有他人或机关管理?
《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载,“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总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其在外者,非屯驻、屯泊,则就粮军也。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曰增损旧制,而规模宏远矣”。
从这段文字记述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六个信息:一、禁军由禁兵构成,是天子的卫兵;二、殿前司、侍卫司为其领导机关;三、并非所有的禁兵都可随侍皇帝左右,只有天子的最亲近扈从者才可入选;四、即使是京师中的其他重要首脑机关的禁兵,也是经过了筛选才可入侍的;五、禁军也有在外者,主要任务“非屯驻、屯泊,则就粮军”;六、北宋赵匡胤朝的禁军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这样一支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军队,又是如何保证其战斗力的呢?
史载,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升为上军,老弱怯懦置剩员以处之”。精干者入选晋升,老弱怯懦者淘汰并妥善安置,当为这支军队初始的遴选手段。对禁军中产生的兵员空缺,赵匡胤又是怎么办的呢?“诏诸州长吏选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由此,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禁军的兵员构成,可以由其他部队来补充。人员成分,也不再仅限于是否跟随赵匡胤征战过,只要身强体健,能征惯战,符合条件,即可由地方部队,保送入选。
宋朝的禁军,始作俑者为赵匡胤。初始的禁军,多为随其多年征战者,而后入选的这些禁兵,又将会给禁军的治理带来怎样的经验呢?
《宋史》载,乾德二年,“九月,上御讲武殿阅诸道兵,得万余人,以骑兵为骁雄,步军为雄武,并隶侍卫司,且命王继勋主之,给缗钱俾娶妻。继勋纵之白日掠人妻女,街使不能禁。帝闻大怒,捕斩者百人,小黄门阎承翰见而不奏,亦杖数十”。
即便你入选了禁军,我赵匡胤可以给你“缗钱俾娶妻”,但,你若存有特权思想,“掠人妻女”,胡作非为,我照样是要将你——“捕斩”的。即便是自己身边的小黄门,“见而不奏”也照样“杖数十”。赵匡胤的这一从严治军思想,也推广到了地方,“开宝七年,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部下及江南水军凡千三十九人,并黥面隶籍,以归化、归圣为额”,便是一例。
可以说,宋朝的禁军,初期确实从作风上、战斗力上、治军上高于其他地方部队,成为了赵匡胤身边的一支模范之师。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