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衡涉嫌害死了隋文帝

(2008-06-15 12:58:19)
标签:

《隋书》阅读

文化

读书

随笔

杂谈


   张衡涉嫌害死了隋文帝
 
    □文/白梅月下客
 
    茫茫人海,匆匆过客。今来古往,同名同姓者,不乏其人。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而隋朝的张衡则涉嫌杀害了隋文帝。

 
  《隋书》中关于隋文帝杨坚临终前的几处文字记述

 
   杨坚之死,隋朝时即“颇有异论”,关于隋文帝临终前的相关文字记述,见之于《隋书》者,即达6处之多:
 
  四年春正月丙辰,大赦。甲子,幸仁寿宫。乙丑,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夏四月乙卯,上不豫。六月庚申,大赦天下。有星入月中,数日而退。长人见于雁门。秋七月乙未,日青无光,八日乃复。己亥,以大将军段文振为云州总管。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隋书卷二帝纪第二(高祖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八月,奉梓宫还京师。”
                              ——《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炀帝上)》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
                            ——《隋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一(后妃)》


   及上不豫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閤侍疾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谋之于素,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异论。”
             ——《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杨素弟约从父文思文纪)》

   “事毕,入朝,遇高祖崩,匿丧未发。”
             ——《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六(长孙览从子炽 炽弟晟)》

   “仁寿初,文献皇后崩,与宇文恺参典山陵制度。稠性少言,善候上旨,由是渐见亲昵。及上疾笃,谓稠曰:‘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上因揽太子颈谓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此当为“上疾笃”时之表现,而非隋文帝杨坚临终之状。笔者注]
           ——《隋书卷六十八 列传第三十三(何稠刘龙 黄亘 亘弟衮)》
 
 

                      
张衡其人
 
 
   以上的这些文字记述中,我们不难得见,至少有《隋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一(后妃)》、《隋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十三(杨素弟约 从父文思 文纪)》两处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张衡
 
    那么,张衡何须人也?
 
   为详细分析、推断并指控张衡涉嫌隋文帝之死,兹将《隋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一》一卷中的《张衡传》部分,稍作删节,辑录于下: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祖嶷,魏河阳太守。父光,周万州刺史”。“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擢拜汉王侍读。。。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门侍郎。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后以台废,拜并州总管掾。及王转牧扬州衡复为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开皇中,。。。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俄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张衡前期
 
   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益欢,赐其宅傍田三十顷,良马一匹,金带缣彩六百段,一袭,御食器一具。衡固让,帝曰:‘天子所至称幸者,盖为此也,不足为辞。’衡复献食于帝,帝令颁赐公卿,下至卫士,无不沾洽。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张衡中期
 
   “明年,帝幸汾阳宫,宴从官,特赐绢五百匹。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衡承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又录前幸涿郡及祠恒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多不整。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及与衡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有子希玄”。(张衡末路

 

          张衡涉嫌杀害隋文帝的几点理由
 
 
   综合以上文字分析,参照各卷中提到的后妃、杨素、杨广、张衡等等的反常表现,隋文帝杨坚之死,当属非正常死亡。而杨坚之死,张衡干系难脱:
 
   理由之一与杨广间共谋“夺宗之计”使张衡成为隋炀帝的心腹,具备为最终落实这一计划而采取谋弑非常手段的基本身份条件。
 
   凡诡秘之事,必有心腹之人合谋为之。杨广当初筹划“夺宗之计”时,杨素、张衡均位列其中。“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便是最好的身份说明。
 
    理由之二:“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的史书记载,使其疑点猛增。
 
    诡秘之事,必为避人之事。“张衡入寝殿”,而“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出就别室。俄闻上崩”,张衡居间作了些什么?史书尽管没有(也不可能)详载,但“俄闻上崩”也没有解释出为什么俄而便上崩?张衡谋弑君位的疑点不小。
 
    理由之三:隋炀帝嗣位后的进迁其位与“甚见亲重”似乎在暗示张衡的谋弑有功。 
 
    新君初立,大赦天下、赏赐群臣当属正常,而无功晋升则极为鲜见,杨坚死后,“炀帝嗣位,除(张衡)给事黄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俄迁御史大夫”,并“甚见亲重”,不仅如此,还于大业三年,幸榆林郡之时,“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
 
    这一系列亲密有加的举动,超出了杨广对杨素的一些做法,这一切又能暗示与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张衡不仅参与了谋划甚或亲自动手谋弑了隋文帝。
 
    理由之四杨广对张衡“意甚不平”时,“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的一句话,无疑是在自曝其行。
 
   “夺宗之计”时,杨素、张衡均位列其中,张衡没有理由要“自谓由其计画”才令杨广有天下,即便说出了这样的话语,隋炀帝也没有必要“目衡”。毕竟张衡确实参与了计画,而透过这一表情,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隋炀帝有短处在张衡手中,这个短处就是谋弑。杨素是谋划,而张衡为杀手。
 
    理由之五隋炀帝“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后,却又“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的反常做法,透露出了杨广做贼心虚、害怕张衡泄密的信息。
 
    一个除名还田之人,值得杨广如此“每令亲人觇衡所为”的提防吗?不杀张衡是否也有着隋炀帝此时的犹豫不决与尚且感念旧恩在?
 
    理由之六:张“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的死因,不合常理。
 
   “怨望,谤讪朝政”者多了去了,为什么偏偏就是张衡因此理由而“竟赐尽于家”呢?
 
    理由之七:张衡就死前“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的临终遗言,将疑团的答案,昭告了世人。
 
    张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谓心中有数,“知人隐私者不祥,察见渊鱼者遭殃”,其临终前的大言“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的反常举动,恰是其多年来心理压抑到了极点而不得释放的总爆发。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倾向于隋文帝杨坚为谋弑而死的说法,而这一行动的具体实施者,非张衡莫属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