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后宫之制
□文/白梅月下客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今人对封建王朝皇室后宫的一种说法或认识,而当我们对《隋书》中的相关记述阅读后,至少,这种认识,于隋一朝而言,会有所改变。
《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一卷载,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即皇帝位后,思革后周皇室内宫之前弊,“大矫其违,唯皇后正位,傍无私宠”,不仅如此,后宫中的“妇官称号”,亦“未详备焉”。至开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时,才“略依《周礼》,省灭其数”,“著内官之式”。
那么,隋初的“内官之式”又是怎样一个制式呢?
此卷详载:“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此外,“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这“六尚、六司、六典”的具体称谓、职责分工、隶属关系、人员配备与官阶分别为:
“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閤廪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综三人,掌综玺器玩。
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五曰尚寝,掌帏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从以上的这些详细规定来看,隋初的后宫,包括嫔、世妇、女御、六尚、六司、六典在内,人员总计达到104人,官阶最高达到正三品。
这一现状,一直到“怀嫉妒之心”、“内擅宫闱”、“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的文献独狐皇后去世后,才稍微有所变化——“文献崩后,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已下,皆分隶焉”。
变化后的隋初后宫人数由最初的104人增至174人。
隋文帝杨坚去世后,隋炀帝杨广即位。
隋后宫之制,大有变化——“炀帝时,后妃嫔御,无厘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宴游而已”。
这一时期,妇职官阶已不重要,端容丽饰充盈后宫。此外,杨广还别出心裁,“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总一百二十,以叙于宴寝”。
此外,“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已下。时又增置女官,准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这六局二十四司,基本上为隋文帝杨坚朝“六尚、六司、六典”的职责细化与再度扩容。其详情为:
“一曰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钥。
二曰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三曰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四曰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酿,掌酒醴醯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五曰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絪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六曰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二十二司,员各二人,唯司乐、司膳员各四人。每司又置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品从第五;司二十八人,品从第六;典二十八人,品从第七;掌二十八人,品从第九。女使流外,量局闲剧,多者十人已下,无定员数。联事分职,各有司存焉”。
至此不难看出,隋炀帝杨广的这支后宫队伍,较之其父隋文帝杨坚要庞大许多。
因为“承衣刀人”的“并无员数”,我们今天也便不能计算出这支队伍的确切人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杨广“以叙于宴寝”的人数,“总一百二十”(实数或更多)人,其荒淫无度一说,绝非空穴来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