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革新的隋文帝——杨坚
引文部分源自《隋书卷一帝纪第一》、《隋书卷二帝纪第二》。
——杨杰题记
□文/白梅月下客
北周大定元年,周静帝的一纸禅位诏书,将时任北周“相国隋王”的杨坚推向了政治历史的更前台。相对于秦汉而言,“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的隋文帝杨坚,皇位的取得,少去了血腥。
隋文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杨坚“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
大隋开皇九年春正月,隋将韩擒虎“进师入建邺。。。获陈主叔宝。陈国平”。
南陈的灭亡,标志着北隋的统一。
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的大隋,需要一系列政令的颁布。诏书,也便纷至沓来。制定诏书赖贤臣,而最终的敲定,则取决于最高决策者的开明。
“遗文旧物,皆为国有”的历史文化承继革新思想
大隋开皇十四年夏四月乙丑,隋文帝颁布诏书,“在昔圣人,作乐崇德,移风易俗,于斯为大。自晋氏播迁,兵戈不息,雅乐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无由辨正。赖上天鉴临,明神降福,拯兹涂炭,安息苍生,天下大同,归于治理,遗文旧物,皆为国有”。
出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承继与保护考虑,杨坚“比命所司,总令研究,正乐雅声”,“弃其旧体”,“务存其本”。
承继的同时,不忘革新。
开皇十七年庚午,隋文帝再度颁诏:“五帝异乐,三王殊礼,皆随事而有损益,因情而立节文。。。宜改兹往式,用弘礼教。自今已后,享庙日不须备鼓吹,殿庭勿设乐悬。”
这前后两个诏书,一方面是为了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却又是出于节俭的考虑。
大胆改革旧俗,隋文帝杨坚,于乐礼方面率先展示了自己政治上开明的一面。
不封禅的务实节俭思想
开皇九年秋七月丙午,已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的隋文帝,高兴的同时却始终保持着自身应有的清醒。并未好大喜功的杨坚,针对朝廷中的浮躁思想,颁布诏书:“岂可命一将军,除一小国,遐迩注意,便谓太平。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
诏书虽颁,却总有好事者,是年“冬十一月壬辰,考使定州刺史豆卢通等上表,请封禅”,结果——“上不许”。
理性的面对已有的成绩,并非常人与每一个开国皇帝所均能做到的。
丧事从俭、正确评价自己、允许后继者变更己朝政令的达观开明思想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于“仁寿元年春正月乙酉朔,大赦,改元”。
改元后的仁寿四年
“夏四月乙卯,上不豫。六月。。。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杨坚去后,留下遗诏。
遗诏有文:
“嗟乎!。。。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用登大位。。。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庶藉百僚智力,万国欢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年逾六十,不复称夭,。。。人生子孙,谁不爱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知无臣子之心,所以废黜。。。此虽朕家事,理不容隐,前对文武侍卫,具已论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但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由此观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足为后人信!!!
至于杨坚传位隋炀帝,识子不准,当为后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