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后期,军事失利原因浅析
引文部分源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杨杰题记
□文/白梅月下客
征伐中锻炼并强大,最终灭掉了六国军队的秦军,战斗力上,与后期起于草莽的反秦诸侯军相较,孰优孰劣,令人不难想见。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支曾经能征惯战的军队,最后竟非败即降了诸侯军,未能在军事上挽救秦帝国覆亡的命运呢?
修长城,通驿道,野战军成工兵,战斗力一降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载,“始皇二十六年,。。。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又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为防御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秦灭六国后,以三十万大军,“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也便极少再有战事发生了,秦军的主要任务也便由原来的征战杀伐变成了此时的防御守备与监督或直接“筑长城”了,“暴师於外十馀年”,艰苦自不必说,战斗力下降,当属必然。
为满足“始皇欲游天下”的交通便利之需,蒙恬“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守备军之一部又改做了工兵或监工。
军队的“不务正业”、缺乏实战,使这支昔日的强军,战斗力明显下降。
蒙恬被杀,将士寒心,帝国狐疑,战斗力再损
“始皇甚尊宠”,“信任贤之”的将军蒙恬,因赵高的弄权与挟嫌报复,沙丘之谋后,无辜被杀于阳周。这样一位“威震匈奴”的将军之死,不会不在秦军将士中产生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对二世皇帝下秦帝国的用兵之道,也不会不狐疑与寒心。
其实,在巨鹿之战时,反秦的诸侯军将领陈馀给秦军将领章邯的劝降信中业已明确谈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卻,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读信完毕的章邯,又是怎么做的呢?“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可以说,正是这种“有功亦诛,无功亦诛”、是非不辩的亡国用兵之道,使秦军上下,狐疑连连,离德离心,使原本就已下降的战斗力,再度受损。
大清洗后,秦军名将所剩无几,统帅缺乏,战斗力三降
在佞臣赵高的操纵下,本就担心“官吏尚彊”“大臣不服”的二世皇帝胡亥,对军事名将与诸大臣进行了清洗。
“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秦帝国可供选择的将领,已为数不多,大不如前了。
王离战败被虏、其军投降诸侯军后,便只剩下了一个章邯,而就是这一个章邯,秦帝国仍不能善待,最终迫使章邯投降了项羽。
章邯的投降,使本就统帅缺乏的秦军,雪上加霜,战斗力三降。
秦军主力为骊山徒所代,战斗力降至最低点——与反秦诸侯军并无不同
当秦二世“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之时,时为少府的章邯出主意“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无奈之下,二世大赦天下,征召骊山徒应急。由此可见,秦帝国已无多少机动兵团可调,拱卫京师咸阳的军队,战斗力其实已降至了秦军的最低点——与反秦诸侯军并无不同。
这些与反秦诸侯军兵员组成并无多大差别的秦军,在章邯的率领下,确实也取得了
“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的不凡战绩。可惜,秦帝国覆亡前这军事上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未能为胡亥所认识与珍惜,在赵高的阴谋暗算与逼迫下,逼走了章邯,逼走了司马欣,逼走了都尉翳,逼走了这最后拱卫京师的二十万秦军。。。
至此,秦帝国依靠秦军护卫与军事上救亡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砖石可筑长城,血肉可筑长城。长城永固与否,不在砖石之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