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2019-06-27 11:10:37)
标签:

文化

抽象水墨艺术

韦艺和

分类: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韦艺和,笔名,江南平虹,别署,真有缘,1965年出生于安徽。当代水墨画家,“彩竹画第一人”。1983年在浙江美院学习,1985年进修于中央美院,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新中国画高研班。绘画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参展获奖,并被全国各大机关、艺术场馆及日、新、美、澳、德、加等国博物馆收藏。著有《中国近现代名家·韦艺和画集》。
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初论韦艺和的抽象水墨艺术

  沙克/
——————————————
中国绘画持守人天合一、物我同化理念的散点透视种种,与西方绘画改变焦点透视原则的现代主义种种,具有绘画语言跨时空轮回的交互性,传统的水墨丹青写意与西方印象派绘画,明清四僧绘画的峭拔理趣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唯心与形式创造,便有这样的往返于不同艺术时空的共生特征。
在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彩陶瓦罐纹案、甲骨青铜文字、服饰佩饰、庭院设计、山石造型、篆刻书法等等,都是包含着抽象符号、元素、形式的审美创造。中国自古有之的抽象创造与西方抽象艺术之间,具有肌理和表意的交互通感。就抽象艺术的本质而论,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它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形态,而西方抽象绘画的诞生及其艺术体系的形成,成为其后观念艺术及其派生的行为艺术的深刻指南,对中国当代油画、水墨画包括艺术欣赏及消费,均产生了无所不在的深刻影响。
对于出身于水墨传统的国画家,因其身处文房四宝式的过于具象的文化连贯中,加之入世自持的实用观念及创作行为,对西方艺术文化常常存有基因式的隔膜,倘使是有意无意接受一些抽象绘画技法还可以,要想自觉从事开放式的抽象艺术创作颇为艰涩。当代水墨画家韦艺和自1980年代以来相继从事版画、水墨山水等多种类型题材的美术创作,后从山水画转向以画竹为主,游离在真实存在的自然竹和主观想象的虚构竹之间,最终画出偏向抽象、直至完全抽象的水墨竹,成为抽象水墨艺术家。个中的审美转化、构思轨迹、技艺改进和风格特点,成为值得探究论述的艺术价值所在。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从兼工带写到色形变异,产生抽象倾向]

水墨画家一旦能够改变自身的传统文化连贯和观念行为,其艺术创作的来源虽然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物,其主题也可能还是受外在笼罩的思想概念,但是其作品的图式面貌却会发生明显变化。韦艺和初期的绘画转型大体如此,他的水墨山水从全景气势的《情系黄山》《泰山赋》到局部描绘的《嵖岈山居图》《相依》,再到花草竹子的细节描摹,图式技法上则逐步从实到虚,走向自我的形式呈现和抽象化表达。
根据论者对抽象绘画的研析体会,中西抽象画的异工同曲在于造型上的舍实取意、弃形取色等等,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抽象水墨常以对山水花鸟的投射和感觉来表情达意,而西方抽象绘画则归于用理性制造非理性、用无秩序体现秩序的形而上,两者的可比通道是技法痕迹下的绘画语言。
韦艺和对笔墨的熟练运用,落在宣纸上成为缤纷的画面形式,热烈喧嚣的色彩线条,涂墨、滴墨、晕墨、泼墨,布局于宣纸的笔墨语言,有时泼洒若云,有时留白如天。其技法、构图和成形多有来路,透示着吸收外来养分的根源,他承接传统的翠竹画《得与翠屏相对看》《君送春风》《蜀南湘韵》《晓来》《晌午的阳光》《雅歌东方》等等,遵循着竹子的原型环境,在技法、构图和成形方面也没有脱离竹子的指代和象征意义:高洁、吉祥、和谐与坚韧。而在写实墨竹《天长地久竹福来》(136cm×68cm)中,他只是沿袭了传统水墨画的基本形态,在虚实满空的把握和布局上则表现了自我意图,有着个别的想法、笔触和造型,属于墨色变化得体的水墨大写意。
当他逐渐剥离竹子的物象共性,走向变形、模糊和主观印象,便产生了偏虚的小写意竹《微风》《携来万侣游》《风雨来伴行》《生机》《伴风而游》,以及叶子具象、竹身含混的《华丽转身》和大写意墨竹《一泓清静》《脊梁》,这些都是自然竹在日常环境中几乎不存在的形态,由此形成他带有抽象倾向的水墨画系列。相对于纯粹的抽象绘画,以上的作品还属于兼工带写的类型,是所画之竹胜于所见之竹的抽象萌芽状态。
吴冠中在《笔墨等于零》的艺术随笔中写到,“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他在阐明艺术形式的重要性甚至是唯一性,而单纯的色彩或墨色没有任何创造成分,仅仅是自然物的材料而已。
韦艺和的绘画工具、材料是不变的文房四宝,变的是不断抽象进化的绘画轨迹,这种变化比较繁杂,呈现为偏于抽象的水墨画时有着明显的分层和种类。他吸收着水墨大写意,日本浮世绘、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艺术,目的是越过写实的传统限制形成自己的想法、笔触和造型。
一个当代画家,凭借个人的技法和意图,加上审美的抽象倾向,是产生自我形式的开始,进而走向注重形式的艺术构建,体现形式美而非物象真、形式新而非画得像,此乃艺术创造的必经途径之一,否则基本上是因循守旧的传统临摹或现代拷贝。这样的绘画途径和审美经验,在近二十年来觉醒着韦艺和的探索意识。也许他无意于形式主义的理论认知和自觉遵循,但现代艺术无不是从美学范畴的形式主义中衍生而来,他的自我形式的摸索产生,无法脱离艺术发展的普适规律。
韦艺和的那份探索意识,让他构思着决不流俗的独自形式,在笔墨手法之外赋予竹子以各种色调和混彩,画出五颜六色的彩竹。在他的单色主调的非翠竹作品中,有血红竹《好日子》、桃红竹《又是花月夜》、橙竹《秋远》、古黄竹《迈向新纪元》、蓝竹《如仪》、灰竹《墨界》、铁锈竹《如风知雨》和紫竹《众生芸芸》、粉竹《常忆湘韵》等等,都是自然竹在季节变换中几乎不存在的颜色,属于主观意念中的色调形式。他画出了印象派风味的多彩竹《涵瑞》《宗盛芸芸》《人之初》和《那年风华》等等,与传统水墨竹的写实写意均不相同,属于主观情绪中的色彩形式。在这些彩竹作品里,韦艺和找到了独自的形式美。
既然韦艺和进入了形式美的层面,就不得不面临强大的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体系。康德明确指出,“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抽象主义艺术的理论支撑源于形式主义,正如英国艺术批评家弗莱的艺术本质说所云,形式是绘画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线条和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这种愉快感受不同于再现性内容引起的感情,后者会很快消失,而形式引起的愉快感受却永远不会消失和减弱。另一位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则指出,再现性内容不仅无助于美的形式,而且会损害它。由线条、色彩或体块等要素组成的关系,自有一种独特的意味,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它才能产生出审美感情。弗莱的主观“融为一体的秩序和多样性”,贝尔的主观“意味和感情”,都指向美学客体的抽象本质。
如果把韦艺和的彩竹《听声》《衣带渐宽终不悔》和《人之初》《红螺响谷》《竹缘》《岚清》,与印象派大师莫奈、马奈和梵高的景物画作比较,前者着重于色彩的变化穿插、深浅交错和晕染,以主观的色彩制作结构;后者着重于把光影分解成多彩之色,色彩是光线和感官的反映,采用的是自然光和感官色彩下的结构法。显然,韦艺和的彩竹吸收了印象派的色彩形式,而非是光影形式,即使如此也产生了以他山之石攻玉的特殊水墨效果。
他的《上善若水》《心线》《清心》《欢天有色》的小品类画作,可与吴冠中后期的某些水彩画作比较,形式居于主导,内容意思居于次要。抽象艺术理论认为,过分强调模仿和再现,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不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等于说,一切对自然物的模仿和再现,都不属于抽象艺术,而论者引申为对外来作品的模仿和再现不属于抽象艺术创作。
韦艺和的水墨彩竹是成功的,即使不谈他的笔触、想法,仅仅是色彩运用下的极致形式,已成为从具象转向抽象的阶梯性作品,蕴含在他作为水墨画家的审美素质中。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从形式美到符号构成,形成抽象艺术]

当韦艺和在色彩的形式美基础上突破一步,强化主观的心象,剥离竹子的基本外形,形成人无我有的竹子形象,把抽象倾向的想法、笔触和造型,变为想象、笔意和情绪,他的翠竹、墨竹不仅被任意变色,而且被任意模糊变形,色形变异的结果是此画似竹而非彼竹。他的模糊竹《清直坚劲凝玉缕》《三人游吾师》《不忍归去》《莺歌燕舞》《臆想》,变形错位竹《尔雅》《暗香》《新生命活跃起来》,水彩风味的彩竹《竹风清韵》《轻歌东方》《阅春》《小乔尤语》《天使》等等,无不显示他的抽象意识的觉醒和运用,使之成为半抽象作品。

吴冠中在《关于抽象美》的文章中说“中国水墨画中的兰竹,其实也属于这类似投影的半抽象的形式美范畴。……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韦艺和应该熟悉此种观点,对水墨竹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有着必然的心得。

韦艺和还在山水画中作实验,把具象的山水作氤氲模糊处理错位叠或局部分解重组创作《颂茶诗意图》(68cm×136cm)、《故乡原色》(65cm×138cm)、《峨嵋意象》(47cm×67cm),难以辨认其自然物的来源和题旨,达成艺术创作的半抽象效果,略虚于传统的大写意,在像与不像之间徘徊。大多数涉猎抽象艺术的水墨画家,就此获得一些自我标识的形式感,满足于点到为止。

在论者的艺术识别尺度中,所谓半抽象绘画,即是在画面中存在自然物的含混、断续之类的影像,或者是其微部、片羽、元素,没有现实的细节刻画,具有半理性、半叙事或半经验的目标指代和关联。韦艺和的半抽象竹,虽在形式上解构了竹子的具象包括色彩,拉大了与传统水墨大写意竹的距离,但是其表意指向即画面语言的所指非常明确,此画似竹,而非彼竹,是韦艺和所想象的笔意下的竹子。韦艺和照此一路实验下去,抛弃自然物象和现成的绘画概念以非理性和非秩序的线条、墨色、点块的组合来构成水墨画,例如《安知吾》(68cm×46cm)《野风》(68cm×34cm)《圣境》(136cm×68cm),远远超出了大写意的范畴,变成画面虚幻、题旨不明的抽象水墨竹。

抽象艺术史产生于人类生活的进步史,新旧石器文明的人工器物便初显了抽象艺术的造型、符号和图案。阿尔森·波布尼在《抽象绘画》的论著中说,“从石器时代以来,历史上存在不仅有抽象的图象,而且的确有过完全的抽象创造时期。较为具象的艺术时代是继抽象之后出现的,抽象艺术观念就像写实主义一样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它们形成了两种对立但却稳定的倾向。”

韦艺和在求变求新的理念下进入抽象艺术的范畴,肯定不满足于“洋瓶装洋酒”——用西方的技法呈现西方或通用的元素和图式,他在思考用抽象主义的基本技法加上水墨的技法材料,来呈现东方艺术的形象特征,即用“中西结合的瓶子装中国的酒”。当他把半抽象的想象、笔意和情绪所造成的变色、模糊、变形全都抛弃,把西方的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日本浮世绘等等绘画技法拿过来,把中国的民间装饰以及八卦太极、佛教元素和敦煌文化元素等等,全都溶解为他的绘画语言符号,变为潜意识中的笔意和心象,那么他以往画过的那些竹子就破碎了、无形了,至多残留些竹叶的意思,比如手形叶和人形叶,变成表达情绪、意念的符号,由此组构成完全抽象的艺术。

他的墨竹《侠者》《安知吾》《行踪》,碎片和色块竹《大雅东方》《野风》《彝人制造》《书剑恩仇》《卧佛竹影》《和贵行》以及《浴翠》《永生》《春江花月夜》《巴山夜雨》,斑点、色晕、墨色滴洒、碎叶竹《暗香》《再读离骚》《传说》《海的变奏》《丽人行》《圣境》《臆想》,泼彩或暗含几何线条图形的无竹之竹《盛唐印象》《八极系列》《晴天问海》和《圆满》《生命之舟》《五洲际会》《典兮东方》等等,全部是“中西结合的瓶子装中国的酒”的抽象水墨作品,是中国画家的当代国画。这样的彩竹、墨竹,本是自然的具象物,被解构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本是完整的传统文化象征,被解构得面目全非、毫无目的意义,点线面、色块、碎片、枝杈、墨晕、竹叶元素,它们暗自关联、组构成为符号系统,抒发着画家的意念情绪,成为他的精神外化形式。这种无所指、多能指的绘画语言,关涉成韦艺和的抽象艺术图腾。

最能代表中国风的旅法抽象画家赵无极,运用西方艺术手法把中国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从表现性的具象绘画开始,发展成符号化的意象绘画,再进而发展成表现性的抽象绘画。西方抽象绘画做的是画布上的形式营构,赵无极则从对自然的感受中提取出抽象语言,拉开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距离。他以东方文化意念和象外之象为根基,叠印出充满生命律动的自然时空,让人生发审美联想的幻觉从中看到大自然的天、地、水、云、火的动态变化,整个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韦艺和重视赵无极的艺术思想和价值标准,他想画出自己的艺术思想和价值标准。论者选出他不同技法的几幅抽象竹,看成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如《丽人行》2001年,69cm×136cm)、《侠者》2005年,95cm×44cm)和《卧佛竹影》2006年,66cm×133cm、《晴天问海》2008年,143cm×366cm)、《大雅东方》(2009年,137cm×70cm,它们体现了中西抽象绘画的本质特点,不描绘自然物象,不反映现实生活,没有主题、逻辑语言和理性诠释,只有点线面、色块、碎片、枝杈、墨晕、竹叶元素及其肌理所组构的色彩形式。这些作品把基于表现主义的线条、痕迹和斑点,与基于立体主义的光色粉碎和几何构形交融在一起,画面中没有一根具体的竹子,却把他心目中的墨竹、翠竹和彩竹都化入其中,浓墨艳彩,色调感性,亢奋的情绪,模糊的意念,撩眼的图式,表达了他的热抽象风格所在,把具象的竹文化符号变成目无一竹,终至所画皆竹的自我存在的生命形态,构造出韦艺和式的非常情绪化的抽象艺术时空。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抽象风格的解释、固化及问题意识]

韦艺和在漫长的绘画过程中,努力追求审美自觉,竭力表达唯美和纯粹。他从描摹自然竹的具象,到胸有成竹随手画竹,由此获得传统水墨画家的资质。他赋予自然竹以不存在的色彩,画出兼工带写竹和大写意竹,继而画出失去竹身唯有竹叶线条的象征竹,升级为一位形式美的构造者。他放逐自我情绪,把竹子画成模糊、变形、错位、破碎的似竹非竹,以象外之象代替竹形的半抽象竹;到最后他无视竹形竹意,目无一竹所画皆竹,抽象为形而上的韦艺和竹。这个蜕变过程行之艰难,需要摸索攀越技法、艺术、文化和自我意念的许多阶层,他能够在当代水墨画界拔尖而出站立为抽象艺术家,实属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
深入系统的艺术审美,不仅要读出作品的形式技法,还要读出艺术家的背景渊源,解释其中的形而上的理念成因,提炼出作品的固化属性和风格特点。一切属于审美创造的艺术品,首先必须过得了直观扫视的关,接着必须过得了审思透视的关,然后才能谈到它们的风格价值。
直观扫视韦艺和的抽象竹,常常直抒胸臆把诸多情绪、意念倾入画中,处处渲染形容词式的语言符号的色彩,视觉形式十分美观,观赏性和装饰性很强。他的色彩图式美艳生鲜,蓬勃多姿,具有教人悦目可触的个性形式。他的技法源于广泛的借鉴吸收和探索自创,对水墨大写意的传统笔墨、笔触、笔韵和笔意的熟练使用,对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日本浮世绘等外来技法的融会贯通,对色彩、造型的中西结合及自我发挥。他的抽象语言符号里蓄满了激情、迷醉乃至癫狂,组构成他的生命状态,这种极度情绪化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注入非理性中暗含的理性升华,煽情中的沉静自持。
审思透视韦艺和的抽象竹,图式的美艳和语言符号的激情,未必都是唯美及纯粹,唯美是形而中的内视物,是文化积淀下的美学表达;纯粹是形而上的唯心指向,价值观的提纯,绝非指纯情绪表现和任性而为。在其抽象竹的外表形式下,有文化内视物和美学唯心物的并存,但是,这份内视物还需要透彻些,这份唯心物还需要明晰些,由内视和唯心结成的种种意念还需要凝练聚焦。韦艺和对于种种情绪意念的直接抒发,便是其作品相对固化的属性,广采博收的技法想法和复合形式,便是他所彰显的风格。
有必要指出,如果一个画家的手上功夫超然于尘俗,而生命根本滞留在现实网罗中,将造成内外对峙的问题与矛盾,可能使他的风格产生变数,也可能使他的艺术产生新的进步。赵无极在1985年回浙江美院讲学时说,“画画最要紧的是观察……自己发现问题,每次都有问题解决,不要让他们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进步。每张画的问题都一样,本身没有冒险,画没画完就知道怎么完成,那就毫无意思了。每张画的生命不同,要去寻找每张画自己的生命。”这番精论,对于从传统水墨转为现代抽象水墨的中国画家,提出了艺术创造的问题意识,当然也值得从事绘画三十多年的韦艺和去再三深思。
事实上,许多成名成家者的绘画作品中缺少问题意识。浅表观念的渗入,个体元素的植入,外来形式的拼接组合,加之手上功夫的熟练,可以形成自身的识别特征,却不可能形成根本的风骨精神。但是,绘画的语言符号问题是客观呈现和必须要解决的,过度情绪化往往偏向生理性的表现欲,而非生命的自觉动力,由此冲淡审美性的理智,弄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表演。如果一位画家缺乏深刻的理性根基,流于创作的美艳和激情,那是对艺术创造的降格和损害,最终成为形而下的缺少审美的形式投机。
从社会性和实用性角度来看韦艺和的抽象竹,充满了生活性的气质:热闹,美观,喜悦,切合民间文化的需要;也充满了美术性:熟练运用绘画语言,标明自我的识别符号,视觉渲染力强,适应于一般环境的装饰美化。
水墨抽象画是国画的延展,有别于西方油画的抽象画,它再怎么抽象也应该是中国水墨画。明代人文艺术大师徐渭的神似形不似的山水花卉,清初郑板桥“莫知其然而然”的与竹为“敌”的画风、清末海派画家浦华的恣肆大写意,直至现当代申石伽、张立辰、董寿平的花草写意,石齐的印象式抽象,反映着中国水墨画应时而变、因人而成的历史秩序,既体现继承性的“和顺与认同”的文化理趣,也具有创新性的“峭立、对峙与反拨”的反道统秉性,前者的核心问题是持守精粹经典,后者才是在绘画发展中所呈现和解决的审美问题。这些国画家几乎都善于画竹,其艺术风韵深为韦艺和所赏识吸纳,抽象水墨大家赵无极的后期作品,更成为韦艺和所推崇的抽象艺术资源。
一个画家的背景坐标是什么,艺术诉求和价值取向是否脉络清晰,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格局。韦艺和还曾以徐悲鸿这样的画家为其核心标值,时常以时势情怀这些非审美的理念追逐作为绘画撑托,体现他文化背景里的借势习惯。他在进行抽象竹的纯艺术创作的同时,常常伴生着《满江红》《神秀东方》《灿烂节更高》和《莺歌燕舞》《金灿》这类的的扣紧主题竹,侧映了其应景性、媚俗性的一面。韦艺和与一般的新水墨画家不同,他不改变水墨绘画的工具材料和基本手段,属于概念和技法上的抽象水墨,与生命内在需要和艺术规律要求的抽象水墨存在着能动性的区别。他可以把徐悲鸿当成是中西绘画的桥梁,那么他走过这座桥梁的目标实现后,要么置身于粉丝角色而埋入气候变化,要么脚踏艺术规律而蔚然成家。
采用多手法、多题材、多形式创作的当代画家,一旦与时风相裹,极易导致审美观的使用价值化,产生和面临的问题都会有不少,技法问题倒是在其次,主要是表现方式和内容含义的矫饰。因此,韦艺和也需要在绘画理念上戒除泥沙俱下以清理主观,戒除浮思杂念以沉淀深度,戒除过度抒情以保持自觉;在绘画技法上则需要减少非必须的线条、色块和落笔的痕迹,使得形式抽象上升为思维抽象,或许能获得更大的弹性空间,产生应有形式纯度和内涵深度。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本论述及的水墨竹作品,基本上是韦艺和十年前所作,展示了他从事写实、写意和抽象水墨创作的复合之态,映托出他多元探索的特色成就。他近两三年的水墨竹创作,延续着那种多色多彩的基调,例如墨竹《正清和韵》(小写意)、《清韵和鸣》(大写意)、《赢在心中》(半抽象);彩竹:《天长地久》(写实)《黄金山韵》(写意)、《风来自君情》(大写意);半抽象竹《独德》《绿如意》,以及《五佛俱来》《云水谣》《我心依然》《从容》等等一批抽象竹,与十年前的作品相比并无概念和技法上的明显改变,却有经验上的厚积和竹意上的虚实往返,巩固着他在多向维度上的自由攀行。
精粹的抽象艺术作品无不具有深入物内、超然物外的品质意志,它是对具象事物的征服和消解。从韦艺和近年的抽象水墨竹中,可以看出他在抒发情绪意念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动静结合、思行结合的重要性,他将会把手上功夫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从笔墨似竹导向气韵消竹和精神超竹。

 (2019年初夏于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韦艺和画集》序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从大写意到突出色彩形式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从印象式到半抽象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从半抽象到抽象艺术批评|沙克:抒发似竹与非竹的情绪意念

【论文作者】: 

  [沙克,当代诗人,一级作家,文艺批评家。60后,生于皖南,居住南京。1980年代走上文坛,参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经历于多家媒体杂志记者、主任编辑,高校兼职教授,北大访问学者,政府及教育、文艺机构顾问等。2007年以来引领推动海内外新归来诗人群体建设,创建新归来诗人联盟。现从业于文艺研究、文艺编辑、文艺协会。

 四十年来,在全国核心报刊及媒体《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大家》《读者》《青年文摘》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以及海外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文艺评论等数百万字,出版文学著作16部,作品被收入全国二百余种文学选集、典籍,以及全国大中学生课外读本、联考高考试卷、高校文学课件和地方史鉴。发表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二百多篇,刊于《文艺报》《诗刊》《中国文艺家》《中国诗人》《草堂》《创世纪》《传媒观察》《视界观》《广州文艺》《美术报》《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南京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等文学类和学术类专业报刊。

 主要文艺批评著作有:《心脏结构与文学艺术》《文艺批评话语录》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以西葡等多种文字。曾获紫金山文学奖、杨万里诗歌奖、冰心散文奖,以及长江杯文学评论奖、傅雷全国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